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32页 |
第一节 原生质体融合综述 | 第12-26页 |
·原生质体融合的技术路线 | 第15-23页 |
·直接亲本及其遗传标记的选择 | 第15页 |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第15-18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15-17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17-18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18-22页 |
·融合体的检出 | 第22-23页 |
·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综述 | 第23-26页 |
·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原理 | 第24页 |
·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应用 | 第24-26页 |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展望 | 第26页 |
第二节 生物柴油综述 | 第26-31页 |
·生物柴油的发展状况 | 第27-29页 |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 | 第29-30页 |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31-32页 |
第一章 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 | 第32-52页 |
第一节 材料 | 第32-33页 |
·菌种 | 第32页 |
·培养基 | 第32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32-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第二节 方法 | 第33-36页 |
·亲本菌株的扩大培养 | 第33页 |
·亲本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3-36页 |
·亲本菌丝的培养 | 第33-34页 |
·亲本菌株细胞壁的酶解 | 第34-35页 |
·亲本菌株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36-52页 |
·深黄被孢霉3.3410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实验 | 第36-46页 |
·酶系和酶浓度的选择 | 第36-40页 |
·单一酶液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36-38页 |
·混合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影响 | 第38-40页 |
·菌龄的选择 | 第40-41页 |
·酶解时间的选择 | 第41-43页 |
·酶解温度的选择 | 第43-44页 |
·渗透压稳定剂的选择 | 第44-46页 |
·黑曲霉SL2-111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实验 | 第46-52页 |
·酶系和酶浓度的选择 | 第46页 |
·菌龄的选择 | 第46-47页 |
·酶解时间的选择 | 第47-49页 |
·酶解温度的选择 | 第49-50页 |
·渗透压稳定剂的选择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研究 | 第52-60页 |
第一节 材料 | 第52-53页 |
·菌种 | 第52页 |
·培养基 | 第52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52-53页 |
·仪器 | 第53页 |
第二节 方法 | 第53-55页 |
·原生质体紫外灭活 | 第53-54页 |
·紫外灭活的原理 | 第53-54页 |
·原生质体紫外灭活 | 第54页 |
·紫外灭活后原生质体再生 | 第54页 |
·原生质体热灭活 | 第54-55页 |
·热灭活的原理 | 第54页 |
·原生质体热灭活 | 第54-55页 |
·热灭活原生质体再生 | 第55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55-60页 |
·深黄被孢霉3.3410紫外灭活条件 | 第55-56页 |
·深黄被孢霉33410热灭活条件 | 第56-57页 |
·黑曲霉SL2-111紫外灭活条件 | 第57-58页 |
·黑曲霉SL2-111热灭活条件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原生质体融合 | 第60-68页 |
第一节 材料 | 第60-61页 |
·菌种 | 第60页 |
·培养基 | 第60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60-61页 |
·主要仪器 | 第61页 |
第二节 方法 | 第61-62页 |
·灭活原生质体融合与再生 | 第61页 |
·融合子的筛选 | 第61-62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62-68页 |
·融合条件 | 第62-64页 |
·灭活方式的选择 | 第62页 |
·PEG浓度的选择 | 第62-63页 |
·融合时间的选择 | 第63-64页 |
·融合温度的选择 | 第64页 |
·融合子的筛选 | 第64-68页 |
·融合子的初筛 | 第64-66页 |
·融合子的复筛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8-70页 |
·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适宜条件 | 第68页 |
·原生质体灭活的适宜条件 | 第68页 |
·原生质体融合的适宜条件 | 第68-69页 |
·融合子的筛选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