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2 对部分已有美学理论的疑问 | 第10-21页 |
| ·对美感与美生成顺序的疑问 | 第10页 |
| ·对美的客观论的疑问 | 第10-15页 |
| ·对“事物属性本来就是美的”的疑问 | 第10-12页 |
| ·对以体验为审美过程机制的理论的疑问 | 第12-13页 |
| ·对“审美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本能”的疑问 | 第13-15页 |
| ·对美的主观论的疑问 | 第15-16页 |
| ·对实践美学的疑问 | 第16-19页 |
| ·主、客观美论与实践美学缺陷小结 | 第19-21页 |
| 3 美如何成为弥补心理缺失之物 | 第21-34页 |
| ·用认知结构解释美感的生成 | 第21-26页 |
| ·美感是非功利认知关系中的愉悦感 | 第21页 |
| ·建立非功利性认知关系需要抽象思维 | 第21-22页 |
| ·美感与事物功利价值的曲折联系 | 第22-23页 |
| ·举例说明美感与事物功利价值的联系 | 第23-26页 |
| ·产生美感,需要人心与事物功利价值保持距离 | 第26页 |
| ·从“羊”字入手说明两种认知关系中的愉悦感的被混淆 | 第26-27页 |
| ·用认知关系分辨两种被混淆的愉悦感 | 第27-29页 |
| ·美与美感的关系 | 第29页 |
| ·用认知心理学模型解释美的广泛存在 | 第29-31页 |
| ·双重认知反映使美成为弥补心理缺失之物 | 第31-34页 |
| 4 在解释疑问中求证 | 第34-40页 |
| 5 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 附录 | 第44-46页 |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4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44-45页 |
| C. 附图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