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导论 | 第7-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目前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 ·理论研究 | 第9页 |
| ·实证研究 | 第9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9-14页 |
| ·道德的涵义、本质及功能 | 第9-12页 |
| ·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 | 第12页 |
| ·道德价值观教育释义 | 第12-14页 |
| 2 古今中外道德价值观理论 | 第14-24页 |
| ·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 | 第14-16页 |
| ·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5页 |
| ·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 | 第15-16页 |
| ·西方的道德价值观 | 第16-17页 |
| ·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 | 第17-24页 |
| ·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理论 | 第17-18页 |
|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18-20页 |
|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20-21页 |
| ·江泽民、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21-24页 |
| 3 新时期研究生道德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状况 | 第24-37页 |
| ·新时期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现状及特点 | 第24-29页 |
| ·新时期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现状 | 第24-27页 |
| ·新时期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 | 第27-29页 |
| ·影响新时期研究生道德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29-31页 |
| ·家庭教育 | 第29页 |
| ·学校教育 | 第29-30页 |
| ·大众传媒 | 第30页 |
| ·西方文化 | 第30-31页 |
| ·心理因素 | 第31页 |
| ·新时期研究生道德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 第31-37页 |
| ·教育环境 | 第31-32页 |
| ·教育内容 | 第32-34页 |
| ·教育方法 | 第34页 |
| ·教育者 | 第34-35页 |
| ·受教育者 | 第35-37页 |
| 4 新时期研究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体系建构 | 第37-44页 |
| ·教育目标建构 | 第37-39页 |
| ·基础目标: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公德意识 | 第37-38页 |
| ·主导目标:培养研究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 | 第38页 |
| ·最高目标:培养研究生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 | 第38-39页 |
| ·教育原则建构 | 第39-40页 |
| ·坚定的方向和灵活的方法相统一的原则 | 第39页 |
| ·统一的目标与多样的层次相协调的原则 | 第39-40页 |
| ·教师育人与研究生自我教育结合的原则 | 第40页 |
| ·教育方法建构 | 第40-41页 |
| ·塑造爱国主义精神 | 第40页 |
|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 第40-41页 |
| ·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 第41页 |
| ·教育方法建构 | 第41-44页 |
| ·“灌输式”与“内化式”相结合 | 第41页 |
| ·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 | 第41-42页 |
| ·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 | 第42页 |
| ·强化研究生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附录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