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22页 |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基本概念解析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国外研究生学位教育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教育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学位制度 | 第19-22页 |
2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概述 | 第22-29页 |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工作历史沿革 | 第22-26页 |
·准备阶段(1983-1985) | 第22-23页 |
·试点探索阶段(1985—1990) | 第23-24页 |
·正式开展阶段(1990—1998) | 第24-26页 |
·稳步发展阶段(1998—至今) | 第26页 |
·同学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取得的成绩及特色 | 第26-29页 |
·取得的主要成绩 | 第26-27页 |
·主要特色 | 第27-29页 |
3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质量调查与分析 | 第29-65页 |
·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 第29-30页 |
·调研目的 | 第29页 |
·调研对象及调查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第30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0-44页 |
·发展规模分析 | 第30-31页 |
·专业分布情况 | 第31-33页 |
·院校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区域分布情况 | 第34-36页 |
·同等学力学员基本情况分析 | 第36-38页 |
·同等学力学员的培养质量现状 | 第38-40页 |
·同等学力学员的发展质量现状 | 第40-41页 |
·同等学力学员未获得学位原因调查 | 第41页 |
·同等学力教育的各方评价分析 | 第41-44页 |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4-57页 |
·培养及教育管理模式问题 | 第44-48页 |
·职能部门监督及控制问题 | 第48-51页 |
·培养单位管理制度执行问题 | 第51-54页 |
·学员学习质量问题 | 第54-55页 |
·用人单位认可度问题 | 第55-57页 |
·影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57-65页 |
·导师指导因素 | 第57-61页 |
·学生自身因素 | 第61-62页 |
·培养单位管理与评价因素 | 第62-63页 |
·职能部门监控与评估因素 | 第63-64页 |
·信息管理系统因素 | 第64-65页 |
4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质量保证监控体系的构建 | 第65-82页 |
·完善同等学力培养及教育管理模式 | 第65-68页 |
·资格审核阶段工作 | 第65-66页 |
·知识结构及水平认定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水平认定 | 第67页 |
·授予学位阶段 | 第67-68页 |
·构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控制体系 | 第68-71页 |
·健全政府主管部门的监控与管理 | 第68-69页 |
·完善省级学位办评估指导与监督管理 | 第69-71页 |
·建立培养单位自我约束机制 | 第71-74页 |
·健全自我管理制度 | 第71页 |
·严格资格审核 | 第71-72页 |
·实行弹性学制 | 第72页 |
·加强课程质量控制 | 第72-73页 |
·控制论文质量 | 第73-74页 |
·实施信息系统的综合管理 | 第74-77页 |
·建立信息交互平台 | 第74-75页 |
·建立多维立体信息管理 | 第75-77页 |
·促进内外因素互动 | 第77-78页 |
·内部质量反馈 | 第77页 |
·外部质量监督 | 第77-78页 |
·引进竞争机制 | 第78-79页 |
·建立诚信机制 | 第79-80页 |
·建立学员诚信档案 | 第79页 |
·建立诚信信息网络 | 第79页 |
·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 第79-80页 |
·提高社会认可度 | 第80-82页 |
·培育新观念、多渠道加强宣传 | 第80-81页 |
·加强社会监督,提高培养质量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A 学位授予人数统计表 | 第87-89页 |
附录B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调查表 | 第89-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