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绩效考评理论 | 第14-22页 |
·基本概念 | 第14页 |
·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政府绩效考评的经济学 | 第15页 |
·政府绩效考评的政治学 | 第15页 |
·政府绩效考评的管理学 | 第15-16页 |
·政府绩效考评的系统控制理论 | 第16-17页 |
·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考评的主要模式 | 第17-19页 |
·与目标管理责任制相结合的绩效考评 | 第17页 |
·以提高公民满意度为目的的政府绩效考评 | 第17-18页 |
·专业职能部门开展的政府绩效考评 | 第18页 |
·以效能监察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评 | 第18页 |
·与政务督察相结合的绩效考评 | 第18-19页 |
·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开展的政府绩效考评 | 第19页 |
·引入通用模型进行的绩效考评 | 第19页 |
·常用的政府绩效考评方法 | 第19-22页 |
·成本-效益法 | 第19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9-20页 |
·因素分析法 | 第20页 |
·最低成本法 | 第20页 |
·综合指数法 | 第20页 |
·生产函数法 | 第20页 |
·模糊数学法 | 第20-21页 |
·专家评议法 | 第21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第3章 萍乡市政府绩效考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37页 |
·萍乡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22页 |
·萍乡市政府绩效考评的演变及分析 | 第22-24页 |
·萍乡市政府绩效考评的三个阶段 | 第22-24页 |
·萍乡市绩效考评演变的积极意义 | 第24页 |
·萍乡市政府绩效考评现状 | 第24-30页 |
·考评原则 | 第24-25页 |
·考评主体 | 第25页 |
·考评客体 | 第25-26页 |
·考评指标 | 第26-28页 |
·考评程序 | 第28页 |
·计分方法 | 第28-29页 |
·2008 年考评结果 | 第29-30页 |
·萍乡市政府绩效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萍乡市政府绩效考评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紧密相关 | 第33-34页 |
·受我国传统的"官本位"行政文化影响 | 第34页 |
·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有关 | 第34-35页 |
·与信息化及开放化程度低有关 | 第35页 |
·与激励机制缺乏,反馈机制不健全有关 | 第35页 |
·与政府绩效考评本身特点有关 | 第35-37页 |
第4章 广东、深圳、青岛在政府绩效考评方面的经验借鉴 | 第37-43页 |
·"广东试验" | 第37-39页 |
·"广东试验"的创新之处 | 第37页 |
·"广东试验"的现实背景 | 第37-38页 |
·"广东试验"的实践意义 | 第38页 |
·"广东试验"的局限性 | 第38-39页 |
·深圳市政府绩效评估 | 第39-40页 |
·有效运用电子政务 | 第39页 |
·建立PLS模型 | 第39-40页 |
·注重绩效评估对绩效管理的改进作用 | 第40页 |
·青岛市党政机关绩效考核 | 第40-41页 |
·考官组成 | 第40页 |
·答辩程序 | 第40-41页 |
·评价理念 | 第41页 |
·实际效果 | 第41页 |
·广东、深圳、青岛政府绩效考评对萍乡的借鉴作用 | 第41-43页 |
第5章 完善萍乡市政府绩效考评的思路和对策 | 第43-51页 |
·树立正确的理念 | 第43-44页 |
·树立政府绩效考评中的效能理念 | 第43页 |
·树立政府绩效考评中的服务理念 | 第43-44页 |
·树立政府绩效考评中的顾客满意理念 | 第44页 |
·构建符合萍乡实际的考评体系和考评指标 | 第44-45页 |
·进一步提高考评的技术含量 | 第45-47页 |
·拓宽政府绩效考评数据信息来源 | 第45-46页 |
·推进政府信息化进程 | 第46页 |
·完善绩效考评程序 | 第46-47页 |
·科学确定评估主体 | 第47-49页 |
·将公众测评纳入政府绩效考评 | 第47-48页 |
·把第三方测评纳入政府绩效考评 | 第48页 |
·把党委、人大、政协监督纳入考评主体范围 | 第48-49页 |
·加强对考评参与人员的培训 | 第49页 |
·加强考评结果的应用 | 第49-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1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