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人格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孝道研究 | 第9-11页 |
·孝道产生的社会源根及其内涵的变迁 | 第9-10页 |
·国内外有关孝道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人格的研究 | 第11-17页 |
·西方人格研究 | 第11-15页 |
·中国人格的本土化研究 | 第15-16页 |
·本研究拟采用的人格理论观点 | 第16页 |
·人格研究方法综述 | 第16-17页 |
·问题提出 | 第17-21页 |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孝道人格概念的提出 | 第18页 |
·孝道人格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本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21-24页 |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第2章 孝道人格的理论探讨 | 第24-30页 |
·孝道从文化上对人格的建构 | 第24-25页 |
·孝道从心理上对人格的建构 | 第25-28页 |
·孝道与人格内容上的比较 | 第25-26页 |
·孝道与人格特征上的比较 | 第26-27页 |
·孝道与人格结构上的比较 | 第27-28页 |
·孝道人格在日常生活和话语中的体现 | 第28-30页 |
第3章 孝道人格的实证研究 | 第30-52页 |
·研究设计 | 第30-3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30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30页 |
·本研究的假设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样本抽取 | 第31-32页 |
·研究工具 | 第32页 |
·研究步骤 | 第32页 |
·研究一:孝道人格的内容描述 | 第32-36页 |
·目的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页 |
·结果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研究二:孝道人格的结构维度 | 第36-49页 |
·初始问卷的施测与筛选 | 第36-38页 |
·正式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正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研究三:孝道人格与传统人格特质的相关 | 第49-52页 |
·目的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页 |
·结果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5页 |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研究局限 | 第52-53页 |
·创新点 | 第53页 |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孝道人格的建构对当今青少年人格培养的指导建议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附录一:父母前实际的、理想的、应该的自我调查问卷 | 第59-60页 |
附录二:父母前实际的自我评定问卷(1) | 第60-62页 |
附录三:父母前实际的自我评定问卷(2) | 第62-64页 |
附录四:传统人格特质的接受度调查问卷 | 第64-6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