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耐菌核病抗倒伏新种质的创建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小孢子培养在油菜中的研究 | 第10-14页 |
·影响小孢子胚发生的因素 | 第10-13页 |
·供体植株的基因型 | 第10页 |
·供体植株的生长状况 | 第10-11页 |
·小孢子发育的时期 | 第11-12页 |
·接种时的小孢子密度 | 第12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12页 |
·热击处理和活性炭处理 | 第12-13页 |
·小孢子培养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 | 第13页 |
·小孢子是基因转化良好的受体 | 第13页 |
·利用小孢子诱导的DH系进行遗传分析 | 第13-14页 |
·为诱变育种提供了新途径 | 第14页 |
·油菜耐菌核病的研究 | 第14-18页 |
·菌核病的致病方式 | 第14-15页 |
·菌核病的抗性机制 | 第15-16页 |
·抗菌核病鉴定方法比较 | 第16-17页 |
·苗期抗病性鉴定 | 第16页 |
·成株期抗病性鉴定 | 第16-17页 |
·油菜抗菌核病育种 | 第17-18页 |
·油菜抗倒伏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影响倒伏的因子 | 第18-20页 |
·基因型 | 第18-19页 |
·植株表型 | 第19页 |
·内部解剖构造 | 第19页 |
·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抗倒性评价指标 | 第20页 |
·油菜抗倒伏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实验材料和群体构建 | 第22-23页 |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DH群体构建 | 第22-23页 |
·抗菌核病鉴定分析 | 第23-24页 |
·苗期抗病鉴定 | 第23页 |
·成株期菌丝块接种 | 第23-24页 |
·群体抗倒伏分析 | 第24页 |
·茎秆石蜡切片的制作 | 第24页 |
·茎秆强度的测定 | 第24页 |
·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2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2页 |
·影响小孢子培养的可能因素 | 第25-26页 |
·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 第25页 |
·低温预处理对小孢子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对小孢子胚加倍的影响 | 第26页 |
·DH群体的构建 | 第26-27页 |
·DH群体的抗菌核病鉴定 | 第27-33页 |
·苗期抗性分析 | 第27-31页 |
·不同接种方法的比较 | 第27-29页 |
·DH群体苗期鉴定 | 第29-31页 |
·成株期抗性分析 | 第31-33页 |
·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关系分析 | 第33页 |
·群体抗倒伏分析 | 第33-42页 |
·茎秆细胞学分析 | 第33-35页 |
·DH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35-38页 |
·茎秆强度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油菜抗菌核病和抗倒伏性关系分析 | 第39-42页 |
4 讨论 | 第42-46页 |
·影响小孢子培养的可能因素 | 第42-43页 |
·油菜菌核病不同鉴定方法的分析 | 第43-44页 |
·油菜不同抗倒伏指标的分析 | 第44-45页 |
·油菜抗菌核病和抗倒伏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