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扁蓿豆不同品系的特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36页
 1 扁蓿豆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1页
   ·分类、分布和细胞学研究第16页
   ·生物学特性研究第16-17页
   ·光合特性及生产性能的研究第17-18页
   ·抗逆性研究第18-19页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第19页
   ·遗传育种研究第19-20页
   ·推广应用研究第20-21页
 2 牧草抗旱性研究概述第21-28页
   ·牧草抗旱性研究简述第21-22页
   ·抗旱性鉴定方法第22-24页
     ·田间直接鉴定法第22-23页
     ·室内人工控制干旱胁迫法第23页
     ·高渗溶液法第23-24页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4页
   ·抗旱性鉴定指标第24-27页
     ·形态学指标第24-25页
     ·生长发育指标第25页
     ·生理生化指标第25-27页
   ·抗旱性综合评价第27-28页
 3 牧草耐盐性研究概述第28-30页
   ·牧草耐盐性研究简述第28-29页
   ·耐盐性鉴定方法第29页
   ·耐盐性鉴定指标第29-30页
     ·生物学指标第29-30页
     ·生理生化指标第30页
 4 牧草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第30-34页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第30页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第30-31页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31-34页
     ·形态学标记第31页
     ·细胞学标记第31-32页
     ·生化标记第32页
     ·分子标记第32-34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4-36页
第二章 扁蓿豆不同品系生物学特性和染色体研究第36-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试验材料及试验区环境条件第36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6-38页
     ·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6-37页
     ·不同品系种子硬实特性及破除方法的研究第37-38页
     ·染色体数目分析第38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8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物候期第38-39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生物学特性比较分析第39-44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生物学特性分析第39-41页
     ·聚类分析第41-42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分析第42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生物学性状综合分析第42-44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硬实特性及破除方法的研究第44-48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的自然发芽率和硬实率第44-45页
     ·砂磨处理对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发芽率和硬实率的影响第45页
     ·砂磨处理对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影响第45-46页
     ·不同浓度硫酸处理对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发芽率和硬实率的影响第46-47页
     ·98%硫酸处理对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影响第47-48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染色体数目第48页
 3 讨论与小结第48-51页
   ·生物学特性分析第48-49页
   ·硬实特性分析第49-50页
   ·扁蓿豆染色体数目第50-51页
第三章 扁蓿豆不同品系光合特性研究第51-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试验材料及试验区环境条件第51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51-52页
     ·自然光照下光合参数测定第51页
     ·光响应曲线测定第51-52页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第52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自然光照下光合生理特性比较第52-53页
     ·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第52-53页
     ·水分利用效率(WUE)第53页
     ·气孔导度(Gs)第53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第53-55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光合曲线的拟合情况第53-54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光合参数的比较第54-55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第55-57页
 3 讨论与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扁蓿豆不同品系抗旱性研究第59-79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9-61页
   ·试验材料第59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59-61页
     ·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第59页
     ·幼苗期抗旱性第59-61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76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比较第61-70页
     ·不同渗透胁迫强度对种子发芽动态的影响第61-63页
     ·不同渗透胁迫强度对种子相对发芽率的影响第63-65页
     ·不同渗透胁迫处理对种子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的影响第65-66页
     ·不同渗透胁迫强度对种子相对活力指数的影响第66-67页
     ·不同渗透胁迫强度对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的影响第67-68页
     ·不同渗透胁迫强度对相对根芽比的影响第68-69页
     ·供试材料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综合分析第69-70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苗期抗旱性比较第70-76页
     ·干旱胁迫对幼苗存活情况的影响第70-71页
     ·干旱胁迫对幼苗株高和干物质的影响第71页
     ·干旱胁迫对幼苗根冠比的影响第71-72页
     ·干旱胁迫对幼苗相对含水量的影响第72-73页
     ·干旱胁迫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73-74页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第74页
     ·干旱胁迫对超氧化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的影响第74-75页
     ·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第75-76页
 3 讨论与小结第76-79页
   ·种子萌发期抗旱性比较第76-77页
   ·苗期抗旱性比较第77页
   ·种子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比较第77-79页
第五章 扁蓿豆不同品系耐盐性研究第79-88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79页
   ·试验材料第79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79页
     ·种子预处理第79页
     ·种子盐处理第79页
     ·测定指标第79页
   ·数据统计第7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9-86页
   ·NaCl 胁迫对种子发芽动态的影响第79-82页
   ·NaCl 胁迫对种子相对发芽率的影响第82-83页
   ·NaCl 胁迫对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第83-84页
   ·NaCl 胁迫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第84-85页
   ·NaCl 胁迫对芽长、根长和根芽比的影响第85-86页
 3 讨论与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蛋白研究第88-101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88-89页
   ·试验材料第88页
     ·植物材料第88页
     ·主要药剂第88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88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88-89页
     ·种子蛋白的提取第88-89页
     ·电泳、脱色与染色第89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8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9-98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可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9-93页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9-90页
     ·遗传结构分析第90-91页
     ·聚类分析第91-92页
     ·主坐标分析第92-93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蛋白指纹图谱分析第93-98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可溶性蛋白指纹图谱第93-95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种子盐溶蛋白指纹图谱第95-98页
 3 讨论与小结第98-101页
   ·电泳结果的稳定性第98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遗传变异水平和遗传结构第98-99页
   ·聚类分析结果第99页
   ·指纹图谱分析第99-101页
第七章 扁蓿豆不同品系基因组RAPD 和ISSR 研究第101-113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01-103页
   ·试验材料第101页
     ·试验材料第101页
     ·主要试剂第101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101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01-103页
     ·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101-102页
     ·基因组DNA 浓度和质量的检测第102页
     ·PCR 扩增与检测第102-103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10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3-112页
   ·基因组DNA 提取第103-104页
   ·RAPD 结果分析第104-108页
     ·RAPD 引物筛选第104-105页
     ·RAPD 扩增位点多态性第105页
     ·基于RAPD 的遗传多样性第105-106页
     ·基于RAPD 的遗传结构分析第106-107页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第107-108页
   ·ISSR 结果分析第108-112页
     ·ISSR 引物筛选第108-109页
     ·ISSR 标记多态性第109页
     ·基于ISSR 的遗传多样性第109-110页
     ·基于ISSR 的遗传结构分析第110页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第110-112页
 3 讨论与小结第112-113页
第八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第113-119页
 1 综合讨论第113-116页
   ·抗旱性与耐盐性研究第113页
   ·种子可溶性蛋白、RAPD 和ISSR 三种标记比较第113-116页
     ·三种标记检测出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13-114页
     ·三种标记检测出的遗传结构分析第114-115页
     ·聚类结果的相关性比较第115-116页
   ·扁蓿豆不同品系的品系特性分析第116页
 2 结论第116-117页
 3 展望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4页
附表第134-136页
附图第136-141页
作者简介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麦草多倍体诱导及细胞学研究
下一篇:马铃薯压缩、应力松弛特性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