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4页 |
| 1 引言 | 第14-25页 |
| ·马铃薯营养价值、生产现状及加工利用 | 第14-1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马铃薯压缩及流变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国外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内现状 | 第17-18页 |
|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压缩特性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流变学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力学特性与物料品质参数相关性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马铃薯压缩特性研究 | 第24页 |
| ·马铃薯应力松弛特性研究 | 第24页 |
| ·马铃薯淀粉含量与压缩、应力松弛特性相关性的研究 | 第24-25页 |
| ·马铃薯整茎压缩及应力松弛过程虚拟样机建模分析研究 | 第25页 |
| 2 马铃薯压缩特性研究 | 第25-50页 |
| ·试验材料及内容 | 第26-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 ·试验内容 | 第26-29页 |
| ·试验设备及流程 | 第29-31页 |
| ·试验设备 | 第29-30页 |
| ·试验研究流程框图 | 第30-31页 |
| ·试验因素及指标 | 第31-32页 |
| ·试验因素 | 第31页 |
| ·试验指标 | 第31-32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47页 |
| ·圆柱试样压缩试验 | 第32-40页 |
| ·整茎压缩试验 | 第40-47页 |
| ·马铃薯圆柱试样与整茎试样压缩特性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3 马铃薯应力松弛特性研究 | 第50-66页 |
| ·松弛试验测试系统框图 | 第50-51页 |
| ·试验因素及指标 | 第51-52页 |
| ·试验因素 | 第51-52页 |
| ·试验指标 | 第52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64页 |
| ·圆柱试样应力松弛试验 | 第52-59页 |
| ·整茎试样应力松弛试验 | 第59-64页 |
| ·马铃薯圆柱试样与整茎试样应力松弛特性比较分析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4 马铃薯压缩、应力松弛特性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研究 | 第66-86页 |
| ·马铃薯比色液淀粉浓度、含水率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分析 | 第67-68页 |
| ·马铃薯压缩特性参数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分析 | 第68-74页 |
| ·圆柱试样压缩特性参数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分析 | 第68-70页 |
| ·整茎试样压缩特性参数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分析 | 第70-72页 |
| ·整茎试样应力-应变模型参数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分析 | 第72-74页 |
| ·马铃薯应力松弛特性参数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分析 | 第74-78页 |
| ·圆柱试样应力松弛特性参数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分析 | 第74-76页 |
| ·整茎试样应力松弛特性参数与淀粉含量相关性的分析 | 第76-78页 |
| ·回归方程的建立及预测分析 | 第78-83页 |
| ·压缩特性参数与淀粉含量的回归分析 | 第78-82页 |
| ·圆柱试样应力松弛特性参数与淀粉含量的回归分析 | 第82-83页 |
| ·圆柱及整茎试样淀粉含量与力学特性参数相关性的比较分析 | 第83-85页 |
| ·淀粉含量与压缩特性参数相关性的比较分析 | 第84页 |
| ·淀粉含量与应力松弛特性参数相关性的比较分析 | 第84-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 5 马铃薯压缩及应力松弛特性的虚拟样机分析与仿真 | 第86-104页 |
| ·基于ADAMS 的固体农业物料压缩及应力松弛模型建模思路 | 第86-88页 |
| ·虚拟样机技术在压缩及流变学理论中的应用 | 第86-87页 |
| ·ADAMS 建模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87页 |
| ·基于流变模型的ADAMS 建模环境设置 | 第87-88页 |
| ·马铃薯整茎压缩过程的ADAMS 建模 | 第88-97页 |
| ·模型建立 | 第88-90页 |
| ·参数设置 | 第90-93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3-97页 |
| ·马铃薯应力松弛过程的ADAMS 建模 | 第97-102页 |
| ·模型建立 | 第97页 |
| ·参数设置 | 第97-100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0-102页 |
| ·仿真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分析 | 第102-104页 |
| ·基于ADAMS/POSTPROCESSOR 的动画录制 | 第104页 |
| ·小结 | 第104页 |
| 6 结论 | 第104-106页 |
| 7 建议与展望 | 第106页 |
| 8 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 附录 | 第114-12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