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论文

新麦草多倍体诱导及细胞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32页
   ·植物多倍体育种的意义第12页
   ·牧草多倍体育种概况第12-14页
   ·多倍体诱导的常规方法第14-15页
   ·植物外植体培养与多倍体诱导第15-21页
     ·植物外植体培养技术的发展第15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第15-17页
     ·牧草的组织培养研究第17-19页
     ·诱导植物离体组织染色体加倍第19-21页
       ·诱导材料和诱导方式第19-20页
       ·化学诱导剂类型第20-21页
       ·诱导离体多倍体的其它方法第21页
   ·染色体加倍植株的倍性鉴定第21-22页
     ·染色体直接计数法第21页
     ·扫描细胞光度仪鉴定第21-22页
     ·细胞形态学鉴定法第22页
     ·逆境胁迫法第22页
     ·植物形态学鉴定法第22页
   ·染色体加倍对植物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第22-24页
     ·植物光合作用研究方法第23页
     ·植物光合作用与染色体倍性第23-24页
   ·染色体C-分带与荧光原位杂交在植物染色体分析中的应用第24-27页
     ·染色体C-分带技术第24-25页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第25-27页
       ·植物FISH 的原理与应用第25-26页
       ·RDNA 分子原位杂交第26-27页
   ·新麦草属牧草研究概况第27-31页
     ·新麦草分类地位第27-28页
     ·新麦草的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第28页
     ·新麦草育种研究第28-29页
     ·新麦草外植体培养研究第29-30页
     ·新麦草的远缘杂交及细胞遗传学研究第30-3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1-32页
第二章 新麦草外植体培养与高效再生体系建立第32-57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试验材料简介第32页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第32-33页
       ·幼胚第32-33页
       ·幼穗第33页
       ·成熟胚第33页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第33页
     ·分化与再生培养第33-34页
     ·数据统计第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54页
     ·外植体取材与筛选第34-38页
       ·幼穗成熟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4-35页
       ·幼胚胚龄及低温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5-37页
       ·种子预处理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7-38页
     ·基本培养基筛选第38-39页
     ·外源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9-44页
       ·生长素2,4-D 与细胞分裂素6-BA 及其互作第39-43页
       ·脱落酸(ABA)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43-44页
     ·水解酪蛋白(CH)对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第44-45页
     ·愈伤组织的继代改造第45-46页
     ·愈伤组织的分化与再生第46-50页
     ·再生小植株生根与移栽第50页
     ·基因型差异对新麦草外植体培养的影响第50-53页
     ·新麦草三种外植体培养过程的比较第53-54页
   ·讨论与小结第54-57页
第三章 新麦草染色体加倍与倍性鉴定第57-72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7-60页
     ·试验材料第57-58页
     ·染色体加倍诱导方法第58-59页
       ·诱导萌动种子染色体加倍第58页
       ·诱导分蘖芽染色体加倍第58页
       ·诱导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第58-59页
     ·加倍材料的倍性鉴定第59-60页
       ·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法第59页
       ·形态学鉴定第59页
       ·气孔保卫细胞鉴定第59-60页
     ·数据分析第60页
   ·结果与分析第60-69页
     ·诱导萌动种子染色体加倍第60-62页
     ·诱导分蘖芽染色体加倍第62-63页
     ·诱导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第63-65页
     ·染色体计数倍性鉴定第65-68页
     ·染色体加倍植株形态鉴定第68页
     ·气孔保卫细胞比较第68-69页
   ·讨论与小结第69-72页
第四章 新麦草加倍植株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分析第72-92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72-75页
     ·试验材料第72-73页
     ·试验方法第73-75页
       ·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测定第73页
       ·叶片光合作用CO_2响应曲线测定第73页
       ·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拟合与参数估计第73-75页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第75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75页
   ·结果与分析第75-88页
     ·不同倍性植株叶片光合速率对光辐射强度的响应第75-78页
     ·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蒸腾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第78-81页
     ·光合速率对胞间CO_2浓度的响应第81-83页
     ·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对胞间C02浓度的响应第83-86页
     ·叶绿素荧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分析第86-88页
   ·讨论与小结第88-92页
第五章 新麦草细胞学分析第92-104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试验材料第93页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第93页
     ·染色体C-分带及核型分析第93页
     ·染色体45S RDNA 分子原位杂交(FISH)第93-95页
       ·标记探针第93-94页
       ·染色体制片与变性第94页
       ·原位杂交第94-95页
       ·染色及镜检第95页
   ·结果与分析第95-101页
     ·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第95-96页
     ·染色体C-分带与核型分析第96-100页
     ·染色体45SRDNA 分子原位杂交(FISH)第100-101页
   ·讨论与小结第101-104页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第104-109页
   ·讨论第104-106页
   ·结论第106-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33页
附表第133-137页
附图第137-139页
作者简介第139-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地区野生罗布麻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扁蓿豆不同品系的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