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隐蔽油气藏勘探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隐蔽油气藏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研究对象及前期的成果 | 第18-19页 |
·主要内容及技术思路 | 第19-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1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21-22页 |
·取得的创新成果 | 第22-2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4-28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4-25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5-28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分析 | 第28-40页 |
·理论依据及划分原则 | 第28-31页 |
·层序识别标志及其特征 | 第31-37页 |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7-40页 |
第4章 沉积相分析 | 第40-74页 |
·沉积微相划分标志 | 第40-53页 |
·岩性及颜色 | 第40-41页 |
·沉积构造 | 第41-43页 |
·岩石结构 | 第43-47页 |
·测井相标志 | 第47-53页 |
·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组合 | 第53-69页 |
·辫状河沉积相 | 第53-54页 |
·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 | 第54-55页 |
·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 | 第55-64页 |
·浊积岩沉积亚相 | 第64-66页 |
·浅湖沉积亚相 | 第66-67页 |
·半深湖-深湖亚相 | 第67-69页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9-74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74-101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74-75页 |
·延长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74页 |
·延安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74-75页 |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 第75-82页 |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75-80页 |
·成岩演化序列 | 第80-82页 |
·储层物性参数特征 | 第82-84页 |
·延安组储层物性特征 | 第82页 |
·长6 储层物性特征 | 第82-83页 |
·长8 储层物性特征 | 第83-84页 |
·储层孔隙结构 | 第84-96页 |
·延安组储层孔隙结构 | 第84-88页 |
·长6 储层孔隙结构 | 第88-92页 |
·长8 储层孔隙结构 | 第92-96页 |
·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 第96-101页 |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 第96-97页 |
·淋滤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 第97-99页 |
·碳酸盐胶结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 第99-101页 |
第6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101-118页 |
·油气藏类型 | 第101-105页 |
·剥蚀面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 第105-111页 |
·不整合面的剖面结构 | 第105-109页 |
·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运聚关系 | 第109-111页 |
·层序地层格架中油层的分布规律 | 第111-118页 |
·长8 油层分布规律 | 第111-114页 |
·长6 油层分布规律 | 第114-118页 |
第7章 隐蔽油气藏预测 | 第118-147页 |
·隐蔽油藏预测的关键技术及思路 | 第118-138页 |
·长8 岩性油藏预测技术及思路 | 第118-124页 |
·长6 岩性油藏预测技术及思路 | 第124-128页 |
·延安组岩性-构造复合油藏预测技术及思路 | 第128-138页 |
·有利区带的分布预测 | 第138-147页 |
·长8 物性封闭岩性油藏预测 | 第138-140页 |
·长7 浊积岩岩性油藏预测 | 第140-143页 |
·长6 淋滤带岩性油藏预测 | 第143-145页 |
·延9 低幅岩性-构造油藏预测 | 第145-147页 |
结论 | 第147-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