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地质模型及储层预测--以轮古西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岩溶型储层预测发展趋势 | 第16页 |
·岩溶型储层预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关键技术 | 第19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9页 |
·创新性成果及进展 | 第19-22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与勘探概况 | 第22-37页 |
·地理及构造位置 | 第22页 |
·勘探概况 | 第22-25页 |
·地层及沉积概况 | 第25-26页 |
·地层 | 第25-26页 |
·沉积相 | 第26页 |
·构造概况 | 第26-37页 |
·构造单元的划分 | 第27-32页 |
·断裂特征 | 第32-33页 |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33-37页 |
第3章 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37-55页 |
·储集岩矿物学与岩石学特征 | 第37-38页 |
·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 第38-45页 |
·储集层类型划分 | 第45-46页 |
·裂缝型储集层 | 第45页 |
·洞穴型储层 | 第45-46页 |
·孔洞型储层 | 第46页 |
·裂缝孔洞型储层 | 第46页 |
·岩溶型储层的识别 | 第46-50页 |
·岩溶型储层的识别标志 | 第46-47页 |
·岩溶型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47-50页 |
·裂缝型储层的识别及定量计算 | 第50-55页 |
第4章 岩溶型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5-70页 |
·岩溶型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55-57页 |
·沉积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55页 |
·岩溶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55-56页 |
·古断裂及裂缝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56-57页 |
·缝洞充填作用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57页 |
·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57页 |
·轮古西地区岩溶型储层发育特征 | 第57-66页 |
·岩溶型储层的纵向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岩溶型储层的横向分布特征 | 第58-64页 |
·不同岩溶带储层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64-66页 |
·岩溶型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66-70页 |
第5章 岩溶型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 第70-100页 |
·岩溶型储层的精细标定 | 第70-72页 |
·岩溶型储层的模型正演 | 第72-99页 |
·试验溶洞型油气藏模型设计 | 第74-79页 |
·典型溶洞型油气藏波场响应特征综合分析 | 第79-90页 |
·塌陷型洞穴的正演模拟 | 第90-93页 |
·与洞穴型油气藏有关的“串珠状”现象分析研究 | 第93-96页 |
·深层碳酸盐岩岩溶洞穴型油气藏解释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96-99页 |
·岩溶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 第99-100页 |
第6章 岩溶型储层的地震预测 | 第100-136页 |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第100-101页 |
·岩溶型储层预测研究思路 | 第101-102页 |
·岩溶型储层预测技术 | 第102-132页 |
·地震属性的试验与优选 | 第102-115页 |
·波阻抗反演 | 第115-119页 |
·三维可视化储集体雕刻及岩溶储集单元精细描述 | 第119-121页 |
·构造裂缝预测 | 第121-126页 |
·岩溶古地貌恢复与分析 | 第126-132页 |
·岩溶型储层的综合评价 | 第132-136页 |
·储层综合评价方法 | 第132-134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134-136页 |
第7章 岩溶型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136-154页 |
·在湛江涠西南10-3N 区块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136-144页 |
·基本地质概况简介 | 第136页 |
·岩溶型储层分布特征 | 第136-139页 |
·岩溶型储层预测及效果分析 | 第139-144页 |
·在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144-154页 |
·基本地质概况简介 | 第144-145页 |
·潜山储层发育特征 | 第145-151页 |
·岩溶型储层预测及效果分析 | 第151-154页 |
结论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