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型储层特征及对开发的影响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3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思路及流程 | 第17页 |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7-20页 |
·创新点 | 第20-23页 |
第2章 塔河油田基本特征 | 第23-34页 |
·油田概况 | 第23页 |
·勘探历程 | 第23-25页 |
·油田开发现状 | 第25页 |
·油田地质特征 | 第25-34页 |
·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25-30页 |
·蓬莱坝组(O1p) | 第28页 |
·鹰山组(O_(1-2)y) | 第28-29页 |
·一间房组(O_2yj) | 第29页 |
·恰尔巴克组(O_39) | 第29页 |
·良里塔格组(O_3l) | 第29页 |
·桑塔木组(O_3s) | 第29-30页 |
·构造特征 | 第30页 |
·油源条件 | 第30-31页 |
·主要储层及储盖组合 | 第31页 |
·圈闭类型 | 第31-32页 |
·油气分布 | 第32-34页 |
第3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沉积相及分布 | 第34-46页 |
·沉积相与微相 | 第34-44页 |
·开阔台地相 | 第34-41页 |
·台内滩亚相 | 第34-40页 |
·台内礁(丘)亚相 | 第40-41页 |
·滩间海亚相 | 第41页 |
·台地边缘相 | 第41-43页 |
·台缘滩亚相 | 第41-43页 |
·台缘礁(丘)亚相 | 第43页 |
·台缘斜坡相 | 第43页 |
·混积陆棚相 | 第43-44页 |
·棚内浅滩亚相 | 第44页 |
·棚内缓坡亚相 | 第44页 |
·广海陆棚相 | 第44页 |
·沉积相展布 | 第44-46页 |
·鹰山组上段 | 第44-45页 |
·一间房组 | 第45页 |
·良里塔格组 | 第45-46页 |
第4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 | 第46-82页 |
·奥陶系岩溶发育概况 | 第46-48页 |
·概述 | 第46页 |
·储层发育模式 | 第46-48页 |
·海西早期岩溶发育特征 | 第48-66页 |
·海西早期岩溶识别标志 | 第48-57页 |
·岩溶平面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岩溶缝洞充填物特征 | 第49页 |
·古生物 | 第49-57页 |
·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 | 第57-61页 |
·海西早期岩溶旋回 | 第61-66页 |
·加里东中期岩溶发育特征 | 第66-76页 |
·加里东中期岩溶识别标志 | 第66-70页 |
·加里东中期岩溶古地貌 | 第70-73页 |
·加里东中期第Ⅰ幕岩溶古地貌特征 | 第71-72页 |
·加里东中期第Ⅱ幕岩溶古地貌 | 第72-73页 |
·加里东中期岩溶旋回 | 第73-76页 |
·塔河油田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岩溶对比 | 第76页 |
·热液岩溶作用研究 | 第76-82页 |
·热液作用岩石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77-78页 |
·热液溶蚀发育模式 | 第78-79页 |
·热液活动对储层的影响 | 第79-81页 |
·塔河地区热液岩溶 | 第81-82页 |
第5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研究 | 第82-105页 |
·储集特征研究 | 第82-90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82-84页 |
·孔 | 第82-83页 |
·缝 | 第83页 |
·洞 | 第83-84页 |
·储层物性 | 第84-85页 |
·加里东期岩溶 | 第84-85页 |
·海西早期岩溶 | 第85页 |
·储集类型及特征 | 第85-90页 |
·海西早期岩溶 | 第86-89页 |
·加里东期岩溶 | 第89-90页 |
·岩溶储层受控因素分析 | 第90-98页 |
·加里东中期 | 第90-93页 |
·构造 | 第91-92页 |
·不整合面 | 第92页 |
·岩性 | 第92-93页 |
·海西早期岩溶 | 第93-98页 |
·构造 | 第94-97页 |
·古地貌 | 第97页 |
·不整合面 | 第97页 |
·岩性 | 第97-98页 |
·岩溶储层有利区预测 | 第98-103页 |
·加里东中期岩溶储层有利区 | 第98-99页 |
·海西早期岩溶储层有利区 | 第99-103页 |
·塔河油田岩溶型储层特征 | 第103-105页 |
第6章 流体地球化学性质与缝洞单元关系研究 | 第105-146页 |
·缝洞单元研究概况 | 第105-111页 |
·缝洞单元划分的层次性、阶段性 | 第107-108页 |
·缝洞单元划分依据 | 第108-111页 |
·流体性质与缝洞单元关系研究 | 第111-140页 |
·天然气性质分布规律与缝洞系统关系 | 第112-117页 |
·碳同位素与缝洞单元关系 | 第112-114页 |
·天然气轻烃指纹特征与缝洞系统关系 | 第114-117页 |
·原油性质分布规律与缝洞系统关系 | 第117-135页 |
·原油碳同位素与缝洞单元关系 | 第117-123页 |
·原油轻烃指纹特征与缝洞系统关系 | 第123-127页 |
·原油饱和烃指纹特征与缝洞系统关系 | 第127-131页 |
·芳烃指纹特征与缝洞系统关系 | 第131-135页 |
·油田水性质与缝洞单元的关系 | 第135-139页 |
·小结 | 第139-140页 |
·流体地球化学方法判别缝洞单元连通性分析 | 第140页 |
·储层流体连通性研究 | 第140-146页 |
·储层流体连通性评价标准 | 第142页 |
·储层流体连通性判断 | 第142-146页 |
第7章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对开发的影响 | 第146-156页 |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特征 | 第146-147页 |
·塔河油田缝洞型储层不同储集类型的开发特点 | 第147-151页 |
·塔河油田缝洞型储层钻井与完井特点 | 第151-155页 |
·定容岩溶缝洞型油藏有效开发技术 | 第155-156页 |
结论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