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秦岭大湖金钼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6页 |
·概述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钼矿床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金矿床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大湖金钼矿床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存在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4页 |
·主要成果及结论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 | 第16-29页 |
·地层 | 第16-19页 |
·太华群 | 第17-18页 |
·熊耳群 | 第18页 |
·官道口群 | 第18-19页 |
·陶湾群 | 第19页 |
·岩浆岩 | 第19-21页 |
·阜平期(3400~2500 Ma) | 第19页 |
·吕梁期(2500~1800 Ma) | 第19页 |
·晋宁期(1800~800 Ma) | 第19-20页 |
·燕山期(208~65 Ma) | 第20-21页 |
·基性岩脉 | 第21页 |
·构造 | 第21-23页 |
·基底区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盖层区构造特征 | 第22-23页 |
·区域矿产 | 第23-29页 |
·金矿 | 第23-27页 |
·钼矿 | 第27-29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 | 第29-39页 |
·地层 | 第29-30页 |
·岩浆岩 | 第30-31页 |
·基性脉岩 | 第30页 |
·花岗伟晶岩 | 第30-31页 |
·黑云母花岗斑岩 | 第31页 |
·构造 | 第31-32页 |
·褶皱 | 第31页 |
·断裂 | 第31-32页 |
·矿体特征 | 第32-33页 |
·矿石特征 | 第33-35页 |
·矿石矿物组成 | 第33-34页 |
·矿石结构 | 第34页 |
·矿石构造 | 第34-35页 |
·围岩蚀变 | 第35-36页 |
·成矿阶段的划分 | 第36-39页 |
·石英-钾长石-辉钼矿阶段 | 第36页 |
·石英-辉钼矿-自然金阶段 | 第36-37页 |
·石英-铜铅硫化物-自然金阶段 | 第37页 |
·碳酸盐阶段 | 第37-39页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39-57页 |
·样品采集 | 第39-40页 |
·测试方法 | 第40页 |
·流体包裹体类型 | 第40-41页 |
·流体包裹体的分布及显微测温结果 | 第41-47页 |
·第Ⅰ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 | 第41-46页 |
·第Ⅱ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 | 第46-47页 |
·第Ⅲ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 | 第47页 |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流体包裹体群成分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流体的不混溶 | 第50-52页 |
·成矿流体成分及演化 | 第52-53页 |
·成矿温度压力条件 | 第53-57页 |
·第Ⅰ阶段成矿温度压力条件 | 第53-55页 |
·第Ⅱ阶段成矿温度压力条件 | 第55页 |
·第Ⅲ阶段成矿温度压力条件 | 第55-56页 |
·矿床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 | 第56-57页 |
第5章 稳定同位素研究 | 第57-60页 |
·样品采集 | 第57页 |
·测试方法 | 第57页 |
·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57-60页 |
第6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 第60-62页 |
·样品采集 | 第60页 |
·测试方法 | 第60页 |
·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成矿时代 | 第61-62页 |
第7章 讨论 | 第62-68页 |
·成矿深度 | 第62页 |
·金钼的运移及沉淀机制 | 第62-63页 |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 第63-64页 |
·钼的富集 | 第64-65页 |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65-66页 |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型 | 第66-68页 |
第8章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附录 | 第80-90页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