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发展趋势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方法 | 第17-31页 |
|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 第17-18页 |
|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区段划分 | 第18-20页 |
|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方法 | 第20-22页 |
| ·选择高效低能耗的照明光源 | 第20页 |
| ·优化照明设计并准确测量L_(20)(S) | 第20-21页 |
| ·照明控制智能化 | 第21页 |
| ·合理的灯具布设与照明配光 | 第21-22页 |
| ·其它 | 第22页 |
| ·适用于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的LED 光源 | 第22-30页 |
| ·隧道照明对光源的要求 | 第22页 |
| ·高速公路隧道中的照明光源 | 第22-24页 |
| ·LED 的发光原理 | 第24-28页 |
| ·LED 的选择与优势 | 第28-29页 |
| ·LED 灯在隧道的应用须知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适合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的 LED 功率的研究 | 第31-61页 |
| ·接近段亮度测定 | 第31-45页 |
| ·查表法 | 第31-33页 |
| ·亮度计算法(环境简图法) | 第33-36页 |
| ·黑度法 | 第36-37页 |
| ·数码相机法 | 第37页 |
| ·数码相机法的改进研究 | 第37-45页 |
| ·入口段 LED 亮度测定 | 第45-50页 |
| ·SRN 主观评价方法 | 第45-46页 |
| ·察觉对比度法 | 第46-47页 |
| ·k 值法 | 第47-48页 |
| ·交通量、车速对入口段照明的影响 | 第48-50页 |
| ·规范对入口段照明的影响 | 第50页 |
| ·过渡段 LED 亮度测定 | 第50-52页 |
| ·中间段 LED 亮度测定 | 第52-60页 |
| ·车速、能见度、交通量对中间段照明的影响 | 第52-56页 |
| ·中间视觉对中间段照明的影响 | 第56-58页 |
| ·司辰视觉与照明节能 | 第58-60页 |
| ·出口段 LED 亮度测定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适合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的 LED 控制的研究 | 第61-97页 |
|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的控制要求 | 第61页 |
|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的控制方式 | 第61-64页 |
| ·手动控制 | 第62页 |
| ·时序控制 | 第62-63页 |
| ·自动实时控制 | 第63-64页 |
| ·适用于高速公路隧道 LED 照明的自动实时控制模型 | 第64页 |
| ·LED 照明控制策略判定 | 第64-73页 |
| ·模糊控制 | 第65-66页 |
| ·神经网络 | 第66-67页 |
|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控制模型 | 第67-68页 |
| ·控制模型应用 | 第68-73页 |
| ·LED 无级调光控制模式 | 第73-75页 |
| ·LED 调光控制模式 | 第73页 |
| ·LED 无级调光模式 | 第73-74页 |
| ·PWM 设计 | 第74-75页 |
| ·照明控制网络的构建 | 第75-77页 |
| ·光纤以太网 | 第75-76页 |
| ·RS485 总线设计 | 第76页 |
| ·DALI 控制协议 | 第76-77页 |
| ·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 第77-92页 |
| ·总体设计 | 第77-80页 |
| ·本地DALI 控制器设计 | 第80-90页 |
| ·可调光LED 镇流器设计 | 第90-92页 |
| ·照明控制软件设计 | 第92-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五章 高速公路隧道 LED 照明节能效益评估 | 第97-103页 |
| ·渝合高速某隧道当前情况介绍 | 第97-98页 |
| ·使用LED 进行照明估计节约的能耗 | 第98-102页 |
| ·优化照明参数并使用 LED 灯具的节能效益 | 第98-101页 |
| ·增加LED 隧道照明自动实时控制系统的节能效益 | 第101-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 ·结论 | 第103-104页 |
| ·创新点 | 第104页 |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