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毒保存方法及安徽省大豆主产区SMV株系动态变化的研究
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 植物病毒病 | 第11-20页 |
·植物病毒病的发展历史 | 第11页 |
·植物病毒病的危害 | 第11-12页 |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 | 第12-13页 |
·植物病毒的检测 | 第13-15页 |
·植物病毒保存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2 大豆花叶病毒概述 | 第20-28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发现、性质和危害 | 第20-21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及在大豆上的症状 | 第21-24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传播及流行 | 第24页 |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划分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8-31页 |
第二章 不同SMV保存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31-43页 |
1 前言 | 第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常温下SMV处理后致病力分析 | 第34页 |
·低温下SMV处理后致病力分析 | 第34-38页 |
·超低温处SMV后致病力分析 | 第38-40页 |
·低温和超低温保存SMV效果比较 | 第40页 |
4 讨论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愈伤组织培养保存SMV研究 | 第43-51页 |
1 前言 | 第4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不同灭菌时间的愈伤诱导效果比较 | 第44页 |
·愈伤组织SMV检测结果 | 第44-45页 |
·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不同株系之间诱导愈伤组织差异 | 第47-4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8页 |
·不同SMV株系诱导愈伤组织 | 第48-49页 |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安徽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动态调查 | 第51-63页 |
1 前言 | 第5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病样的采集与保存 | 第51页 |
·病样的繁殖 | 第51-52页 |
·病样的生物学纯化 | 第52页 |
·SMV分离物的血清学检测 | 第52-55页 |
3 株系鉴定 | 第55-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55页 |
·抗感划分标准 | 第55-5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SMV分离物的鉴定 | 第56-58页 |
·株系鉴定和动态变化比较 | 第58-60页 |
5 讨论 | 第60-63页 |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63-67页 |
1 全文讨论 | 第63-65页 |
·植物病毒保存研究 | 第63-64页 |
·SMV病样纯化和血清鉴定的必要性 | 第64页 |
·SMV株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64-65页 |
2 全文结论 | 第65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