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禾谷镰刀菌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10-4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禾谷镰刀菌概况 | 第10-14页 |
·禾谷镰刀菌与赤霉病 | 第10-11页 |
·禾谷镰刀菌特征与类型 | 第11-12页 |
·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机制 | 第12-14页 |
2.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14-17页 |
·禾谷镰刀菌的基因组学 | 第14-15页 |
·禾谷镰刀菌功能基因组学 | 第15-17页 |
3. 禾谷镰刀菌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17-18页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20-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40页 |
·禾谷镰刀菌突变体的致病力鉴定 | 第27-31页 |
·TAIL-PCR方法克隆突变体转座子插入区侧翼序列 | 第31-33页 |
·TAIL-PCR扩增结果的PCR验证 | 第33-34页 |
·转座子所在片段的测序及分析 | 第34-40页 |
3. 讨论 | 第40-44页 |
·致病力变异突变体菌株的鉴定 | 第40页 |
·禾谷镰刀菌的侵染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禾谷镰刀菌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插入位点的鉴定 | 第41-43页 |
·转座子插入区域的基因功能预测 | 第43-44页 |
第二部分 DON特异亲和肽段的淘选 | 第44-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44-56页 |
1. 禾谷镰刀菌毒素 | 第44-47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与其致病力间的关系 | 第44-46页 |
·脱氧雪腐镰刀烯醇(DON)的理化性质 | 第46-47页 |
2. 禾谷镰刀菌毒素DON的检测技术 | 第47-51页 |
·薄层色谱法 | 第47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47-48页 |
·高效液相色谱 | 第48-49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页 |
·荧光极性免疫分析 | 第49-50页 |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 第50页 |
·生物传感器检测法 | 第50-51页 |
3.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及其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 第51-55页 |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 第51-52页 |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 第52-55页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5-56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56-78页 |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63页 |
·DON人工抗原(DON-HG-BSA)的合成 | 第56-57页 |
·DON噬菌体特异亲和肽段的淘选 | 第57-62页 |
·ELIAS方法淘选与人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噬菌体克隆 | 第62页 |
·阳性噬菌体DNA模板的快速纯化、测序及多肽的共有序列分析 | 第62页 |
·测序肽段的验证 | 第62-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DON人工抗原(DON-HG-BSA)的合成 | 第63-64页 |
·噬菌体肽库的生物淘选 | 第64-65页 |
·阳性噬菌体克隆的ELISA鉴定 | 第65-67页 |
·阳性噬菌体克隆的测序 | 第67页 |
·测序肽段的亲和特异性验证 | 第67-70页 |
4. 讨论 | 第70-78页 |
·噬菌体表面展示库及淘选策略 | 第70-71页 |
·DON人工抗原的制备 | 第71-73页 |
·DON亲和肽段的淘选 | 第73-75页 |
·亲和肽段的验证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