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醌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催化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绪论第9-17页
    1.1引言第9页
    1.2醌类衍生物的概述第9-10页
    1.3醌类衍生物的传统应用研究第10-13页
        1.3.1苯醌类衍生物的氧化应用第10-11页
        1.3.2萘醌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第11-12页
        1.3.3含氮杂环醌类的配体功能第12-13页
    1.4醌在仿生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5课题的创新性及研究内容、方法第15-17页
        1.5.1课题的创新性第15-16页
        1.5.2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7页
第二章可回收型多环骨架醌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芳胺氧化偶联中的应用第17-34页
    2.1引言第17-18页
    2.2实验部分第18-20页
        2.2.1实验试剂第18页
        2.2.2实验设备及仪器第18-19页
        2.2.3多环醌化合物(HBND)的合成及表征第19页
        2.2.4可回收型醌催化剂(HBND-MR)的合成第19-20页
    2.3可回收型催化剂HBND-MR的表征分析第20-23页
        2.3.1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20-21页
        2.3.2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X)分析第21页
        2.3.3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21-22页
        2.3.4有机元素(EA)分析第22-23页
    2.4催化剂HBND-MR在胺-胺偶联中的应用第23-26页
        2.4.1反应条件优化第23-24页
        2.4.2底物普适性研究第24-26页
        2.4.3回收循环试验第26页
    2.5反应机理探索试验第26-28页
        2.5.1醌催化机理第26-27页
        2.5.2机理验证实验第27-28页
    2.6实验步骤与结果第28-33页
        2.6.1对称型亚胺2a的合成方法第28-29页
        2.6.2不对称型亚胺4a的合成方法第29页
        2.6.3产物结构表征第29-33页
    2.7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负载型氯醌催化剂NQ-MR的制备及其在三取代吡啶类合成中的应用第34-52页
    3.1引言第34-35页
    3.2实验部分第35-36页
        3.2.1实验试剂第35页
        3.2.2实验设备及仪器第35页
        3.2.3负载型催化剂NQ-MR的制备第35-36页
    3.3负载型催化剂NQ-MR表征及分析第36-38页
        3.3.1催化剂NQ-MR的FT-IR分析第36-37页
        3.3.2催化剂NQ-MR的EDX分析第37页
        3.3.3催化剂NQ-MR的XPS分析第37-38页
    3.4负载型催化剂NQ-MR在合成三取代吡啶中的应用第38-42页
        3.4.1反应条件优化第38-40页
        3.4.2底物普适性研究第40-41页
        3.4.3回收及放大试验第41-42页
    3.5醌催化合成吡啶的机理探索第42-46页
        3.5.1催化剂活性测试第42-43页
        3.5.2自由基捕获测试第43页
        3.5.3反应机理验证第43-46页
    3.6实验步骤与结果第46-51页
        3.6.1三苯基吡啶8a的合成方法第46页
        3.6.2产物结构表征第46-51页
    3.7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双功能型醌-铜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在胺-胺借氢反应中的应用第52-68页
    4.1引言第52-53页
    4.2催化剂MR-CU的制备实验第53-55页
        4.2.1实验试剂第53页
        4.2.2实验设备及仪器第53-54页
        4.2.3羟基联吡啶配体L1的制备第54页
        4.2.4催化剂MR-Cu的合成第54-55页
    4.3催化剂MR-CU的表征分析第55-58页
        4.3.1催化剂MR-Cu的SEM分析第55-56页
        4.3.2催化剂MR-Cu的FT-IR分析第56页
        4.3.3催化剂MR-Cu的EDX分析第56-57页
        4.3.4催化剂MR-Cu的XPS分析第57-58页
    4.4催化剂MR-CU在借氢反应中的应用第58-61页
        4.4.1条件优化实验第58-59页
        4.4.2底物普适性研究第59-61页
    4.5反应机理第61页
    4.6回收实验第61-62页
    4.7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2-66页
        4.7.1苄胺1a和对甲氧基苯胺3a的反应步骤第62页
        4.7.2苄胺1a和邻苯二胺10a的反应步骤第62页
        4.7.3产物结构表征第62-66页
    4.8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全文总结及展望第68-70页
    5.1全文总结第68-69页
    5.2工作展望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附图第78-82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动域”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可调制串联催化作用研究
下一篇:金属相镍基磷化物助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光催化分解水产氢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