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域”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可调制串联催化作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绪论第12-27页
    1.1引言第12页
    1.2催化反应器活性组分第12-17页
        1.2.1金属纳米粒子第12-13页
        1.2.2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第13-15页
        1.2.3有机活性组分第15-17页
    1.3形状记忆聚合物在催化反应器设计中的应用第17-20页
        1.3.1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机理第18页
        1.3.2“流动域”聚合物概念的引入第18-19页
        1.3.3形状记忆聚合物常见的功能及其应用第19-20页
    1.4分子印迹技术在催化反应器设计中的应用第20-23页
        1.4.1分子印迹聚合物第21页
        1.4.2分子印迹技术在催化中的应用第21-23页
    1.5串联催化反应器及其应用第23-25页
        1.5.1串联催化反应器的概念第23页
        1.5.2串联催化反应器的应用第23-25页
    1.6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5-27页
        1.6.1本文研究意义第25-26页
        1.6.2本文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自控串联双层催化反应器及自控催化作用第27-43页
    2.1前言第27-28页
    2.2实验部分第28-31页
        2.2.1实验试剂清单第28-29页
        2.2.2实验仪器第29-30页
        2.2.3反应器的制备第30-31页
    2.3测试与表征第31-32页
        2.3.1表征第31页
        2.3.2程序升温脱附第31-32页
        2.3.3热敏相变行为(DLS)第32页
        2.3.4催化性能(转化率)测试第32页
        2.3.5电化学测试第32页
    2.4结果与讨论第32-42页
        2.4.1FTIR表征第32-33页
        2.4.2TEM表征第33-34页
        2.4.3SPR共振带第34-35页
        2.4.4数码照片与EDS表征第35页
        2.4.5程序升温脱附第35-36页
        2.4.6形状记忆效应和热敏转变第36-37页
        2.4.7“开关”可控的串联催化作用第37-39页
        2.4.8动态结合力和可控通道第39-42页
    2.5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选择性/非选择性”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可控串联催化作用研究第43-58页
    3.1前言第43-45页
    3.2实验部分第45-47页
        3.2.1实验试剂清单第45页
        3.2.2实验仪器第45-46页
        3.2.3聚合物反应器的制备第46-47页
    3.3测试与表征第47-48页
        3.3.1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47页
        3.3.2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固体紫外(SPR)第47页
        3.3.3动态光散射分析(DLS)第47页
        3.3.4电化学测试反应器温敏相变行为第47页
        3.3.5催化性能测试第47-48页
    3.4结果与讨论第48-57页
        3.4.1FTIR表征第48-49页
        3.4.2TEM表征第49页
        3.4.3扫描电镜及等离子共振表征第49-51页
        3.4.4EDS表征第51页
        3.4.5热敏性响应性能第51-53页
        3.4.6“选择性/非选择性”换向的催化作用第53-55页
        3.4.7动态键合行为和底物的分类通道第55-57页
    3.5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双层印迹“流动域”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串联催化作用第58-70页
    4.1引言第58-59页
    4.2实验部分第59-62页
        4.2.1实验药品清单第59-60页
        4.2.2实验仪器第60页
        4.2.3聚合物反应器的制备第60-62页
    4.3测试与表征第62-63页
        4.3.1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62页
        4.3.2TEM与XRD表征第62页
        4.3.3程序升温脱附(TPD)第62页
        4.3.4热敏相变行为(DLS)第62页
        4.3.5电化学(CV)测试第62-63页
        4.3.6换向催化性能测试第63页
    4.4结果与讨论第63-68页
        4.4.1FTIR分析第63-64页
        4.4.2TEM与XRD表征第64-65页
        4.4.3程序升温脱附(TPD)分析第65页
        4.4.4聚合物反应器的粒径分析以及电化学表征第65-67页
        4.4.5换向催化能力研究第67-68页
    4.5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1页
致谢第81-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层状钛铌酸盐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下一篇:萘醌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