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细菌分类学的内容 | 第11-12页 |
·细菌的分类 | 第11页 |
·细菌的命名 | 第11-12页 |
·细菌的鉴定 | 第12页 |
·细菌分类学的发展 | 第12-14页 |
·细菌多相分类研究具体方法 | 第14-17页 |
·传统分类 | 第14页 |
·化学分类 | 第14-16页 |
·磷酸类脂分析 | 第14页 |
·细胞壁特征氨基酸分析 | 第14-15页 |
·醌类型分析 | 第15页 |
·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15-16页 |
·分子指征分析 | 第16-17页 |
·基因组DNA(G+C)mol%分析 | 第16页 |
·基因组DNA-DNA杂交 | 第16页 |
·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16-17页 |
·DNA指纹分析 | 第17页 |
·当今细菌分类学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当今细菌分类学的研究特点 | 第17-18页 |
·细菌分离方法不断改进,不断有新属新种发现 | 第17页 |
·利用多相分类搞清已有细菌菌种的归属以及各属之间的亲缘关系 | 第17-18页 |
·细菌分类学和细菌资源研究联系更加紧密 | 第18页 |
·细菌分类学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9页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海洋细菌分类鉴定培养基(培养特征) | 第21-22页 |
·细菌分类鉴定培养基(生理生化特征) | 第22页 |
·本实验所选用的参考模式菌株 | 第22-23页 |
·本实验需要鉴定的待测菌株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39页 |
·培养特征分析 | 第23页 |
·显微形态特征分析 | 第23页 |
·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 第23-27页 |
·革兰氏染色实验 | 第23-24页 |
·菌株运动性实验 | 第24页 |
·耐盐性 | 第24页 |
·生长pH范围 | 第24页 |
·生长温度范围 | 第24页 |
·碳源利用实验 | 第24页 |
·酶学特性实验 | 第24-26页 |
·代谢产物实验 | 第26-27页 |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第27页 |
·化学指征分析 | 第27-33页 |
·磷酸类脂分析 | 第27-30页 |
·细胞壁特征氨基酸分析 | 第30-31页 |
·甲基萘醌类型分析 | 第31-32页 |
·脂肪酸分析 | 第32-33页 |
·分子指征分析 | 第33-39页 |
·基因组DNA(G+C)mol%含量分析 | 第33-35页 |
·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61页 |
·培养特征分析 | 第39页 |
·显微形态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41-46页 |
·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 | 第41页 |
·菌株运动性 | 第41-42页 |
·耐盐性 | 第42页 |
·生长pH范围 | 第42页 |
·生长温度范围 | 第42页 |
·碳源利用情况(表3-2) | 第42-43页 |
·酶学特性 | 第43-45页 |
·氧化酶 | 第43页 |
·过氧化氢酶(接触酶) | 第43页 |
·脲酶 | 第43-44页 |
·脂酶(吐温-20、吐温-80) | 第44页 |
·明胶液化 | 第44页 |
·牛奶凝固和胨化 | 第44页 |
·淀粉水解 | 第44页 |
·纤维素分解 | 第44页 |
·硝酸盐还原 | 第44-45页 |
·代谢产物 | 第45页 |
·MR(甲基红)实验 | 第45页 |
·V-P实验 | 第45页 |
·色氨酸分解(吲哚产生)实验 | 第45页 |
·硫化氢的产生实验 | 第45页 |
·抗生素敏感性 | 第45-46页 |
·化学指征分析 | 第46-51页 |
·磷酸类脂分析 | 第46-47页 |
·细胞壁特征氨基酸分析 | 第47-48页 |
·甲基萘醌类型分析 | 第48-50页 |
·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50-51页 |
·分子指征分析 | 第51-61页 |
·基因组DNA(G+C)mol%含量分析 | 第51-56页 |
·标准碱基的(G+C)mol%分析 | 第51-52页 |
·标准菌株的(G+C)mol%分析 | 第52-53页 |
·待测菌株的(G+C)mol%分析 | 第53-56页 |
·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56-61页 |
4 讨论 | 第61-66页 |
·菌株HB09001多相分类探讨 | 第61-63页 |
·菌株HB09002多相分类探讨 | 第63-64页 |
·菌株HB09003多相分类探讨 | 第64-66页 |
5 结论 | 第66-70页 |
·HB09001作为间孢囊菌科(Intrasporangiaceae)新属及其模式种的描述 | 第66-67页 |
·HB09002作为副球菌属(Paracoccus)一个种的描述 | 第67-68页 |
·HB09003作为薄壁芽孢杆菌属(Gracilibacillus)一个种的描述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7页 |
Ⅰ 菌株HB09001 16S rDNA序列(1441bp) | 第74-75页 |
Ⅱ 菌株HB09002 16S rDNA序列(1369bp) | 第75-76页 |
Ⅲ 菌株HB09003 16S rDNA序列(1466bp)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