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施工组织与计划论文--施工计划管理论文--投标论文

工程招投标程序的规范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7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5页
        1.2.1 国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页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5页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15-17页
第二章 工程招投标程序的相关理论第17-27页
    2.1 我国招投标法律制度体系第17-18页
    2.2 工程招投标的基本程序及概念第18-23页
        2.2.1 招标的相关理论第18-20页
        2.2.2 投标的相关理论第20页
        2.2.3 开标的相关理论第20-22页
        2.2.4 评标与定标的相关理论第22-23页
    2.3 工程招投标程序的工作流程第23-27页
第三章 工程招投标程序非规范化的表现形式第27-37页
    3.1 招投标法律制度存在非规范化第27-29页
        3.1.1 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第28页
        3.1.2 招投标法律法规不够适应社会发展第28页
        3.1.3 招投标法律体系标准不一第28-29页
    3.2 招标过程中存在的非规范化形式第29-31页
        3.2.1 招标文件制订不合理第29页
        3.2.2 法定公开招投标范围过于抽象第29页
        3.2.3 采取多种形式虚假招标第29-30页
        3.2.4 行政权力干预严重第30页
        3.2.5 招标代理机构专业不“专”第30-31页
    3.3 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非规范化形式第31-34页
        3.3.1 投标方报价不规范第31-32页
        3.3.2 投标方违法挂靠谋求中标第32页
        3.3.3 转包和违法分包的现象时有发生第32-33页
        3.3.4 投标过程中串标现象严重第33-34页
    3.4 开标、评标和定标过程中存在的非规范化形式第34-37页
        3.4.1 评审形式不够严谨第34页
        3.4.2 评标专家管理机制不完善第34-36页
        3.4.3 评标办法不够科学第36-37页
第四章 工程招投标程序规范化的对策第37-51页
    4.1 完善我国招投标法律制度第37-39页
        4.1.1 及时更新法律法规第37-38页
        4.1.2 完善招投标法律责任制度第38-39页
        4.1.3 建立统一的招投标法律体系第39页
    4.2 建立一体化的招标模式第39-46页
        4.2.1 统一规范招标文件第39-40页
        4.2.2 立法明确招标范围第40页
        4.2.3 防范虚假招标第40-41页
        4.2.4 大力推行电子招投标第41-43页
        4.2.5 充分发挥招标代理机构的作用第43-46页
    4.3 严防投标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第46-48页
        4.3.1 合理制订出最高和最低限价第46页
        4.3.2 严禁出现挂靠现象第46-47页
        4.3.3 建立一体化的监管机制第47页
        4.3.4 严防串标的发生第47-48页
    4.4 加强开标、评标和定标环节的管理第48-51页
        4.4.1 发挥招标投标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第48-49页
        4.4.2 强化评标专家管理机制第49页
        4.4.3 科学制定评标办法第49-51页
第五章 实证案例分析第51-57页
    5.1 沈阳市某公司政府补贴房招标情况第51-52页
        5.1.1 招标工程情况说明第51页
        5.1.2 招标范围第51页
        5.1.3 招标方式第51-52页
    5.2 投标第52-53页
        5.2.1 投标人的合格条件第52页
        5.2.2 投标文件的编制第52-53页
        5.2.3 投标人应履行的义务第53页
    5.3 评标第53-55页
        5.3.1 评标委员会第53-54页
        5.3.2 评标原则和工作要求第54页
        5.3.3 评标办法第54-55页
    5.4 开标和定标第55-57页
第六章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作者简介第6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物电阻抗谱测量的注水肉识别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质量风险管理的验证策略在药品技术转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