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牛支原体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1 牛支原体的病原学 | 第13-14页 |
1.1.2 牛支原体的流行病学 | 第14页 |
1.1.3 牛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4页 |
1.1.4 牛支原体的致病机制 | 第14-15页 |
1.1.5 牛支原体的防治 | 第15页 |
1.1.6 牛支原体的免疫机制 | 第15-16页 |
1.1.7 牛支原体疫苗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 牛支原体的诊断方法 | 第16-19页 |
1.2.1 牛支原体的分离培养 | 第16页 |
1.2.2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16-18页 |
1.2.3 血清学诊断 | 第18-19页 |
1.3 牛支原体DNA提取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牛支原体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0-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1.1 菌株 | 第20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20页 |
2.1.3 试验试剂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2.2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与筛选 | 第21-22页 |
2.2.3 标准质粒的构建 | 第22页 |
2.2.4 RPA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2-23页 |
2.2.5 特异性检测 | 第23页 |
2.2.6 敏感性检测 | 第23页 |
2.2.7 临床样品检测 | 第23-24页 |
2.3 结果 | 第24-29页 |
2.3.1 引物的筛选 | 第24-26页 |
2.3.2 RPA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6页 |
2.3.3 特异性检测 | 第26-27页 |
2.3.4 敏感性检测 | 第27-28页 |
2.3.5 临床样品检测 | 第28-29页 |
2.4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牛支原体培养物DNA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1-4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1 菌株 | 第31页 |
3.1.2 培养基 | 第31页 |
3.1.3 仪器 | 第31页 |
3.1.4 试剂 | 第31-3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牛支原体08M株的培养 | 第32页 |
3.2.2 CCU计数 | 第32页 |
3.2.3 CFU计数 | 第32页 |
3.2.4 不同方法提取牛支原体08M菌液的DNA | 第32-33页 |
3.2.5 不同方法提取DNA效果的适应性检测 | 第33-34页 |
3.3 结果 | 第34-39页 |
3.3.1 CCU计数 | 第34页 |
3.3.2 CFU计数 | 第34页 |
3.3.3 不同方法提取基因组DNA的质量 | 第34-35页 |
3.3.4 常规PCR检测DNA提取效果 | 第35-36页 |
3.3.5 qPCR检测DNA提取效果 | 第36-38页 |
3.3.6 LF-RPA检测DNA提取效果 | 第38-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不同临床样品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41-52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4.1.1 菌株、样品及培养基 | 第41页 |
4.1.2 仪器 | 第41页 |
4.1.3 试剂 | 第4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4.2.1 牛支原体08M株的培养、计数 | 第41-42页 |
4.2.2 阳性奶样的模拟及DNA的提取 | 第42页 |
4.2.3 阳性鼻拭子的模拟及DNA的提取 | 第42页 |
4.2.4 阳性肺组织样品的模拟及DNA的提取 | 第42页 |
4.2.5 PCR检测 | 第42-43页 |
4.2.6 LF-RPA检测 | 第43页 |
4.2.7 牛支原体LF-RPA试剂盒的组装及对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43页 |
4.3 结果 | 第43-50页 |
4.3.1 模拟阳性临床样品基因组DNA提取质量 | 第43-44页 |
4.3.2 PCR检测不同样品DNA | 第44-47页 |
4.3.3 LF-RPA检测不同样品DNA结果 | 第47-50页 |
4.3.4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第50页 |
4.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