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构学论文

一种超冗余可变胞并联机构的基础机构学分析

缩略词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并联机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外并联机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并联机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冗余机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变胞机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5 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6-17页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超冗余可变胞并联机构的研制与分析第19-32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机构运动副的选择第19-20页
        2.2.1 空间机构的运动副类型第19-20页
        2.2.2 机构的分支个数选择第20页
        2.2.3 机构分支运动副的选择第20页
    2.3 采用冗余驱动的原因及方法第20-21页
        2.3.1 冗余驱动的必要性第20-21页
        2.3.2 冗余的实现方式第21页
    2.4 变胞单元的分析与研制第21-27页
        2.4.1 变胞原理及判断条件第21-22页
        2.4.2 变胞方式第22页
        2.4.3 变胞运动副的选择第22-23页
        2.4.4 变尺寸方案的选择第23-25页
        2.4.5 变胞运动副的设计第25-26页
        2.4.6 变尺寸单元的设计第26-27页
    2.5 整体样机的研制与分析第27-31页
        2.5.1 整体样机的研制第27页
        2.5.2 机构构型分析第27-31页
    2.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超冗余可变胞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模型第32-42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机构的位置逆解模型第32-37页
        3.2.1 坐标系建立第32-34页
        3.2.2 坐标系变换第34-35页
        3.2.3 位置逆解与数值算例第35-37页
    3.3 运动学映射模型第37-40页
        3.3.1 机构的移动驱动速度映射模型第37-38页
        3.3.2 机构的转动驱动速度映射模型第38-39页
        3.3.3 全冗余驱动速度映射模型第39-40页
    3.4 静力学传递模型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超冗余可变胞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第42-64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统一的动力学模型的解释第42-43页
    4.3 一级分支速度与运动平台广义速度的映射第43-44页
        4.3.1 分支末端点的速度与运动平台广义速度的映射第43-44页
        4.3.2 分支的转动速度与运动平台广义速度的映射第44页
    4.4 二级分支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的映射第44-47页
        4.4.1 变胞运动副为转动副时的二级分支角速度、角加速度映射第44-46页
        4.4.2 变胞运动副为万向副时二级分支角速度、角加速度映射第46-47页
    4.5 分支的速度及加速度映射第47-50页
        4.5.1 二级分支的速度及加速度映射第47-49页
        4.5.2 一级分支的速度及加速度映射第49-50页
    4.6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0-53页
    4.7 算例分析第53-63页
        4.7.1 算例的构型选取第53-54页
        4.7.2 3-RPS动力学算例第54-55页
        4.7.3 3-UPS&3-PUPS动力学算例第55-58页
        4.7.4 动力学方程速度项分析第58-63页
    4.8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虚拟样机建立第64-72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ADAMS仿真分析软件相关介绍第64-65页
    5.3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第65-70页
        5.3.1 ADAMS仿真的优势第65-66页
        5.3.2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第66-70页
    5.4 动力学仿真验证第70-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TM、γH2AX及CHK2在口腔白斑和鳞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人群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