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3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16-22页 |
2.1 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 | 第17-20页 |
2.2.1 信用风险增加 | 第17-18页 |
2.2.2 关联交易风险 | 第18页 |
2.2.3 缺乏透明度的风险 | 第18-19页 |
2.2.4 技术风险 | 第19-20页 |
2.3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2.3.1 减少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 第20页 |
2.3.2 防范系统性风险 | 第20-21页 |
2.3.3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 第21-22页 |
3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第22-28页 |
3.1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 第22-24页 |
3.2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困境 | 第24-28页 |
3.2.1 互联网金融监管针对性立法缺失 | 第24-25页 |
3.2.2 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存在不足 | 第25页 |
3.2.3 传统金融监管方式存在缺陷 | 第25-28页 |
4 英美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践及启示 | 第28-35页 |
4.1 英美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践 | 第28-31页 |
4.1.1 美国的实践 | 第28-30页 |
4.1.2 英国的实践 | 第30-31页 |
4.2 英美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启示 | 第31-35页 |
4.2.1 推动互联网金融基础性法律的立法及配套法律建设 | 第31-33页 |
4.2.2 厘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边界,加强分工协作 | 第33-34页 |
4.2.3 发挥行业自律协会的作用 | 第34-35页 |
5 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35-42页 |
5.1 树立正确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理念 | 第35-37页 |
5.1.1 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的理念 | 第35页 |
5.1.2 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监管理念 | 第35-36页 |
5.1.3 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监管理念 | 第36-37页 |
5.2 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5.2.1 适度监管原则 | 第37页 |
5.2.2 协作监管原则 | 第37-38页 |
5.2.3 监管规则一致性原则 | 第38页 |
5.3 完善互联网金融具体监管制度 | 第38-42页 |
5.3.1 采用基于目标的“双峰”监管模式 | 第38-39页 |
5.3.2 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 第39-40页 |
5.3.3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制度 | 第40页 |
5.3.4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