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市场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结构模型构建及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1-40页
    1.1 研究的缘起:从“杨玉良的比喻”和“莱文的假设”谈起第11-13页
    1.2 研究的背景第13-17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1.4 文献综述第18-34页
    1.5 概念界定第34-35页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5-39页
    1.7 本章小结第39-40页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适用机理第40-50页
    2.1 人力资本理论第40-41页
    2.2 能力结构理论第41-43页
    2.3 劳动力市场理论第43-46页
    2.4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第46-48页
    2.5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第48-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3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历史演变及就业力呈现特点第50-66页
    3.1 计划分配时期:“就业力≈学历”阶段(1950-1983)第51-55页
    3.2 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转型期:“就业力=学历+”阶段(1984-1999)第55-60页
    3.3 充分自主择业时期:“就业力=能力+”阶段(2000~)第60-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4 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及测量第66-76页
    4.1 市场靶向下的就业力评价指标筛选第66-70页
    4.2 大学生就业力测量第70-72页
    4.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第72-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5 大学生就业力结构模型的构建第76-89页
    5.1 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第76-77页
    5.2 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第77-80页
    5.3 回归分析建立结构模型第80-86页
    5.4 IEO/WPS模型解析第86-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6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第89-110页
    6.1 政府要致力于打造就业市场的“三角支撑”第90-96页
    6.2 高校要致力于推进高等教育的“三个融合”第96-104页
    6.3 大学生要致力于实现“三个兼备”第104-109页
    6.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7 结语第110-113页
    7.1 研究结论第110-111页
    7.2 研究创新第111-112页
    7.3 研究展望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9页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129-130页
附录2 调查问卷第130-132页
附录3 人才筛选标准影响因素调查统计结果第132-134页
附录4 人才筛选标准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第134-137页
附录5 大学生就业力自我测评表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下一篇:构建与超越:现代化中国方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