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设计、计算论文

378型柴油机共轨燃油系统匹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燃烧系统的匹配研究第15-16页
        1.2.2 燃油系统的匹配研究第16-18页
        1.2.3 仿真与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第18-19页
        1.2.4 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第19-20页
    1.3 本文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非道路柴油机燃油系统与燃烧室匹配要求及方法第22-30页
    2.1 满足排放的技术途径第22页
    2.2 378 型柴油机的匹配要求第22-24页
    2.3 匹配优化方法第24-29页
        2.3.1 多因素单纯形优化法第24-25页
        2.3.2 多目标函数优化法第25-26页
        2.3.3 正交试验法第26-28页
        2.3.4 均匀试验法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喷油和喷雾特性试验研究第30-45页
    3.1 喷油特性及喷雾形态的评价指标第30-31页
    3.2 喷油与喷雾特性的测量第31-34页
        3.2.1 喷油器流量及喷雾测试设备第31-33页
        3.2.2 喷孔结构观察设备第33页
        3.2.3 喷油信号采集设备第33-34页
    3.3 控制阀孔径对循环喷油量及喷油延时的影响第34-36页
    3.4 喷油器垫片厚度对循环喷油量及喷油延时的影响第36-38页
    3.5 喷孔结构对循环喷油量的影响研究第38-40页
    3.6 喷孔结构对喷雾特性的影响第40-42页
    3.7 喷孔结构对不同喷孔喷雾差异度的影响第42-44页
    3.8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燃油与燃烧系统匹配仿真第45-62页
    4.1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45-50页
        4.1.1 燃烧室几何模型的建立第45页
        4.1.2 燃油破碎与蒸发模型的选择第45-47页
        4.1.3 着火与湍流模型的选择第47页
        4.1.4 碳烟和NO_x排放模型的选择第47-48页
        4.1.5 模型的验证第48-50页
    4.2 燃烧室内流场分析第50-57页
        4.2.1 燃烧室结构的影响分析第50-54页
        4.2.2 油束落点的影响分析第54-57页
    4.3 喷油调整参数的选择第57-60页
        4.3.1 模拟方案与结果第58-59页
        4.3.2 回归方程的建立第59-60页
    4.4 燃烧室结构与喷油参数的确定第60-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燃油系统与燃烧室的匹配试验第62-74页
    5.1 试验设备与方案第62-65页
        5.1.1 试验设备第62-63页
        5.1.2 试验工况点第63页
        5.1.3 试验方案第63-65页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5-71页
        5.2.1 喷孔直径第65-66页
        5.2.2 喷嘴伸出高度第66-67页
        5.2.3 燃油系统的轨压第67-68页
        5.2.4 主喷提前角第68-70页
        5.2.5 预喷油量及主预喷间隔第70-71页
    5.3 匹配方案与参数确定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第74-76页
    6.1 全文总结第74-75页
    6.2 工作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致谢第80-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项目、所获奖励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T柴油掺混乙醇/正丁醇对柴油机燃烧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下一篇:小型单缸柴油机控制软件及底层驱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