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圆钢端面贴标机器人拓扑结构分析与设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工业机器人第10-11页
        1.2.2 构型综合第11页
        1.2.3 构型优选第11-12页
        1.2.4 工作空间分析第12页
        1.2.5 尺度综合第12页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2章 贴标机器人构型综合第14-28页
    2.1 引言第14页
    2.2 机构的方位特征描述第14-15页
    2.3 方位特征集的运算规则第15-19页
        2.3.1 串联机构方位特征集运算规则第15-16页
        2.3.2 尺度约束类型的方位特征集第16-17页
        2.3.3 并联机构方位特征集运算规则第17-19页
    2.4 贴标机器人输出自由度分析第19页
    2.5 基于POC集的贴标机构构型综合第19-24页
        2.5.1 并联机构支路结构综合及组合方案选取第20-22页
        2.5.2 支路在两平台装配的几何条件和自由度验证第22-23页
        2.5.3 消极运动副及主动副的判定第23-24页
        2.5.4 并联机构特征分析第24页
    2.6 串联机构构型及混联机构的构造第24-26页
        2.6.1 串联机构构型第24-25页
        2.6.2 混联机构构造及布局方式第25-26页
    2.7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3章 贴标机器人构型优选第28-36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贴标机构构型方案第28-29页
    3.3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第29-30页
        3.3.1 模糊综合评价决策集第29页
        3.3.2 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第29页
        3.3.3 评价因素权重第29-30页
        3.3.4 综合评价矩阵第30页
        3.3.5 方案优选第30页
    3.4 评价因素权重集第30-32页
    3.5 贴标并联机构构型优选第32-34页
        3.5.1 综合评价矩阵第32-34页
        3.5.2 构型优选第34页
    3.6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4章 贴标机器人结构设计第36-44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贴标机器人总体设计第36-37页
    4.3 并联机构第37-40页
    4.4 串联机构第40-42页
    4.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5章 贴标机器人运动学及工作空间分析第44-50页
    5.1 引言第44页
    5.2 并联机构运动学及工作空间分析第44-47页
        5.2.1 并联机构运动学反解第45-46页
        5.2.2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第46-47页
    5.3 混联机构运动学及工作空间分析第47-49页
        5.3.1 混联机构运动学分析第47-48页
        5.3.2 混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第48-49页
    5.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6章 贴标机器人尺度综合第50-58页
    6.1 引言第50页
    6.2 贴标机器人雅可比矩阵第50-53页
        6.2.1 并联机构雅可比矩阵第50-52页
        6.2.2 串联机构雅可比矩阵第52-53页
        6.2.3 混联机构雅可比矩阵第53页
    6.3 混联机构尺度的多目标函数第53-55页
        6.3.1 运动学性能指标第53-54页
        6.3.2 刚度性能指标第54页
        6.3.3 传动性能指标第54-55页
    6.4 混联机构尺度综合第55-57页
        6.4.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第55页
        6.4.2 混联机构尺度优化第55-57页
    6.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框架理论视域下网络事件传播特征研究--以“魏则西事件”为例
下一篇:一种面向离散制造的数据采集方法及其TCP拥塞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