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框架理论视域下网络事件传播特征研究--以“魏则西事件”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技术背景第9-10页
        1.1.2 社会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我国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1-22页
        1.2.1 网络事件传播研究综述第11-18页
        1.2.2 框架理论研究综述第18-21页
        1.2.3 我国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3 网络生态研究是网络事件传播研究的科学前沿第22-27页
        1.3.1 网络生态科学存在原型结构的构建第22-23页
        1.3.2 网络生态国内学术研究现状第23-27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27-28页
    1.5 本章小结第28页
第2章 数据获取和技术路线第28-35页
    2.1 数据获取方式第28-32页
        2.1.1 爬虫的构建原理第29-30页
        2.1.2 爬虫工作详细流程第30-31页
        2.1.3 数据选取规则第31-32页
    2.2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32-33页
    2.3 本文的研究路线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网络事件传播概述第35-46页
    3.1 网络事件分类及传播共性分析第35-38页
        3.1.1 网络事件分类第35-36页
        3.1.2 网络事件传播共性分析第36-38页
    3.2 网络事件传播阶段及特点第38-43页
        3.2.1 网络事件传播的四个阶段第38-40页
        3.2.2 以具体网络事件传播阶段为例第40-43页
    3.3 网络事件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第43-45页
        3.3.1 网络水军第43页
        3.3.2 网络暴力行为第43-44页
        3.3.3 网络造谣泛滥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网络新闻框架和微博框架“魏则西事件”呈现第46-60页
    4.1 “魏则西事件”学科研究背景第46页
    4.2 “魏则西事件”舆情发展阶段第46-48页
    4.3 研究对象内容选取依据第48-50页
        4.3.1 网络新闻及来源选取依据第48-49页
        4.3.2 微博作为社交媒体代表的选取依据第49-50页
    4.4 框架建构与数据量化第50-55页
        4.4.1 框架制定与释义第50-51页
        4.4.2 数据获取与数据量化第51-55页
    4.5 从框架呈现特点分析“魏则西事件”第55-59页
        4.5.1 从信息来源以及时间特点分析第55-56页
        4.5.2 具体框架内容特点分析第56-58页
        4.5.3 网络新闻与微博框架内容对比分析第58-59页
    4.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魏则西事件”整体传播特征及其长远意义第60-67页
    5.1 “魏则西事件”传播特征及对其他网络事件研究的借鉴第60-63页
        5.1.1 源起于社交媒体第60-61页
        5.1.2 商业新闻媒体所起作用巨大但动机复杂第61-62页
        5.1.3 框架共鸣,双核心同幅共振第62-63页
    5.2 关于“魏则西事件”的反思与建议第63-65页
        5.2.1 企业社会责任反思第63-64页
        5.2.2 政府监管责任反思第64页
        5.2.3 提高个人媒介素养的必要性第64-65页
    5.3 网络事件传播特征研究对构建和谐网络生态的重要意义第65-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语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捆圆钢端面贴标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圆钢端面贴标机器人拓扑结构分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