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绪论 | 第10-27页 |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3、述评 | 第20-21页 |
| (三) 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 | 第21-23页 |
| 1、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2、理论工具 | 第21-23页 |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 1、“互联网+” | 第23页 |
|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23-24页 |
|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 1、研究思路 | 第24页 |
| 2、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 (六) 论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25-27页 |
| 1、可能的创新点 | 第25页 |
| 2、局限性 | 第25-27页 |
| 二、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7-38页 |
| (一)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 1、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 | 第27-28页 |
| 2、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 | 第28-30页 |
| (二) 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 | 第30-38页 |
| 1、师资力量差距明显 | 第30-32页 |
| 2、办学条件不均衡 | 第32-34页 |
| 3、教育经费投入不合理 | 第34-35页 |
| 4、教学质量差异大 | 第35-38页 |
| 三、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 (一) 体制层面 | 第38页 |
| (二) 政策层面 | 第38-40页 |
| 1、财政投入结构失衡 | 第38-39页 |
| 2、教育政策偏差 | 第39-40页 |
| (三) 教师层面 | 第40-42页 |
| 1、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 第40页 |
| 2、农村师资培训不完善 | 第40-41页 |
| 3、信息化工具运用效果差 | 第41-42页 |
| 四、“互联网+”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42-49页 |
| (一) “互联网+”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遇 | 第42-47页 |
| 1、政策上的支持 | 第42-43页 |
| 2、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 第43-45页 |
| 3、优化师资数量和质量 | 第45-46页 |
| 4、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 第46页 |
| 5、转变农村教育观念 | 第46-47页 |
| (二) “互联网+”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挑战 | 第47-49页 |
| 1、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设施待完善 | 第47页 |
| 2、教师教育理念需转变,信息化水平待提高 | 第47-48页 |
| 3、学生的辨别与接受能力受到挑战 | 第48-49页 |
| 五、借助互联网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 第49-58页 |
| (一)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保障信息化办学条件 | 第49-50页 |
|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 第49-50页 |
| 2、探索多种教育投入方式 | 第50页 |
|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小城乡师资力量差距 | 第50-53页 |
| 1、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 | 第50-51页 |
| 2、促进城乡教师多层次交流 | 第51-52页 |
| 3、建立互联网学习空间 | 第52-53页 |
| 4、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第53页 |
| (三) 加强对“互联网+教育”的宣传引导 | 第53-54页 |
| 1、加强对学校的宣传 | 第53-54页 |
| 2、学生家长的配合 | 第54页 |
| (四) 加强监督,保证教育资源质量 | 第54-56页 |
| 1、不断创新互联网教育模式 | 第54-56页 |
| 2、加强“互联网+教育”行业监管 | 第56页 |
| (五) 正确认识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 第56-58页 |
| 六、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