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预期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并购重组、业绩补偿承诺及相关制度背景 | 第15-24页 |
2.1 并购重组 | 第15-17页 |
2.1.1 并购重组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并购重组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1.3 并购业务流程 | 第16页 |
2.1.4 并购重组后的整合 | 第16-17页 |
2.2 业绩补偿承诺 | 第17-20页 |
2.2.1 关键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2.2 业绩补偿承诺协议范例 | 第19-20页 |
2.3 并购重组中业绩补偿承诺制度背景 | 第20-24页 |
3 文献综述 | 第24-31页 |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3.1.1 业绩补偿承诺与对赌协议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3.1.2 研发创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3.1.3 大股东掏空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9-31页 |
4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31-38页 |
4.1 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4.1.1 委托代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1-32页 |
4.1.2 激励理论 | 第32-33页 |
4.1.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3-34页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34-38页 |
4.2.1 业绩补偿承诺与企业研发创新 | 第34-35页 |
4.2.2 业绩补偿承诺与是否创新型企业 | 第35页 |
4.2.3 业绩补偿承诺与公司绩效 | 第35-36页 |
4.2.4 业绩补偿承诺与市场反应 | 第36-38页 |
5 研究设计 | 第38-44页 |
5.1 样本选取 | 第38页 |
5.2 变量设计与模型设计 | 第38-44页 |
6 实证分析 | 第44-69页 |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第44-47页 |
6.2 业绩补偿承诺对研发创新影响及其分组效应检验 | 第47-52页 |
6.2.1 业绩补偿承诺对研发创新的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6.2.2 业绩补偿承诺对研发创新影响研究——不同补偿方式分组效应 | 第48-50页 |
6.2.3 业绩补偿承诺对研发创新影响研究——承诺完成率高低分组效应 | 第50-51页 |
6.2.4 业绩补偿承诺对研发创新影响研究——是否创新型企业分组效应 | 第51-52页 |
6.3 业绩补偿承诺对研发创新的影响:基于PSM的双重差分检验 | 第52-56页 |
6.3.1 业绩补偿承诺对研发创新影响研究...基于DID-PSM检验 | 第52-53页 |
6.3.2 业绩补偿承诺对研发创新影响研究(PSM-DID)...并购重组方式分组效应 | 第53-55页 |
6.3.3 业绩补偿承诺对研发创新影响研究(PSM-DID)是否创新型企业分组效应 | 第55-56页 |
6.4 进一步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地区产权保护的影响 | 第56-62页 |
6.4.1 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检验 | 第56-59页 |
6.4.2 基于地区产权保护程度的检验 | 第59-62页 |
6.5 业绩补偿承诺对企业长、短期绩效研究 | 第62-65页 |
6.5.1 对短期绩效的影响 | 第63-64页 |
6.5.2 对长期绩效的影响 | 第64-65页 |
6.6 签订业绩补偿承诺的市场反应 | 第65-67页 |
6.7 稳健性检验 | 第67-69页 |
7 结论与不足 | 第69-7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7.2 研究建议 | 第70-72页 |
7.2.1 完善外部监督制度建设 | 第70页 |
7.2.2 构建多元、灵活的交易定价机制 | 第70-71页 |
7.2.3 建立并购重组“后评价”机制 | 第71页 |
7.2.4 灵活运用业绩补偿承诺机制 | 第71-72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