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第一节 都市题材影视剧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性别角色类型研究 | 第10-16页 |
一、关于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性别角色类型的测量方法 | 第12-16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第16-19页 |
一、理论基础:霍尔模式和认知不协调理论 | 第16-18页 |
二、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研究步骤 | 第19-22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第19页 |
二、具体研究步骤 | 第19-22页 |
第三节 变量测量及相关考察内容 | 第22-25页 |
一、性别角色类型的测量 | 第22-23页 |
二、影视剧接触习惯 | 第23页 |
三、理想女性形象 | 第23页 |
四、对影视剧中女性角色的评价 | 第23-24页 |
五、其他考察内容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都市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 | 第25-33页 |
第一节 都市题材影视剧的特征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女性角色在都市题材影视剧中的呈现 | 第27-33页 |
一、都市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的嬗变 | 第27-29页 |
二、女性角色构建的成因分析 | 第29-33页 |
第四章 主要研究发现 | 第33-50页 |
第一节 描述性发现 | 第33-37页 |
一、样本构成 | 第33页 |
二、影视剧接触习惯及性别观念 | 第33-37页 |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检验 | 第37-41页 |
第三节 性别角色类型与女性角色的评价分析 | 第41-44页 |
一、解码立场以协商式解码立场为主 | 第41-42页 |
二、双性化女性角色受到较高的评价 | 第42-43页 |
三、女性化和双性化个体对同类型女性角色评价较高 | 第43页 |
四、倾向于将评价高的女性角色作为理想类型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成因分析 | 第44-50页 |
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 | 第44-45页 |
二、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 第45-46页 |
三、双性化和女性化个体的特征:双性化个体自信程度高,女性化个体沿用既有认知框架 | 第46-47页 |
四、男性化和未分化个体的特征:性化个体欣赏能力突出者,未分化个体有较强的自我发展需求 | 第47-48页 |
五、研究结果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契合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一 | 第53-54页 |
附录二 | 第54-59页 |
附录三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