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其对都市题材影视剧中女性角色评价的相关性研究--基于认知不协调理论视角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9页
    一、选题背景第7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6页
    第一节 都市题材影视剧的概念界定第9-10页
    第二节 国内外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第10-16页
        一、关于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第10-12页
        二、性别角色类型的测量方法第12-16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16-25页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第16-19页
        一、理论基础:霍尔模式和认知不协调理论第16-18页
        二、研究假设第18-19页
    第二节 研究步骤第19-22页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第19页
        二、具体研究步骤第19-22页
    第三节 变量测量及相关考察内容第22-25页
        一、性别角色类型的测量第22-23页
        二、影视剧接触习惯第23页
        三、理想女性形象第23页
        四、对影视剧中女性角色的评价第23-24页
        五、其他考察内容第24-25页
第三章 都市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第25-33页
    第一节 都市题材影视剧的特征第25-27页
    第二节 女性角色在都市题材影视剧中的呈现第27-33页
        一、都市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的嬗变第27-29页
        二、女性角色构建的成因分析第29-33页
第四章 主要研究发现第33-50页
    第一节 描述性发现第33-37页
        一、样本构成第33页
        二、影视剧接触习惯及性别观念第33-37页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检验第37-41页
    第三节 性别角色类型与女性角色的评价分析第41-44页
        一、解码立场以协商式解码立场为主第41-42页
        二、双性化女性角色受到较高的评价第42-43页
        三、女性化和双性化个体对同类型女性角色评价较高第43页
        四、倾向于将评价高的女性角色作为理想类型第43-44页
    第四节 成因分析第44-50页
        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第44-45页
        二、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第45-46页
        三、双性化和女性化个体的特征:双性化个体自信程度高,女性化个体沿用既有认知框架第46-47页
        四、男性化和未分化个体的特征:性化个体欣赏能力突出者,未分化个体有较强的自我发展需求第47-48页
        五、研究结果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契合第48-50页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一第53-54页
附录二第54-59页
附录三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铃木忠志演员训练法研究--兼论当代民族表演艺术
下一篇:学龄前儿童性教育动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