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背景以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超导谐波腔在电子储存环的应用 | 第15-19页 |
1.3 高频低电平技术 | 第19-25页 |
1.3.1 日本KEK cERL的低电平控制系统 | 第19-21页 |
1.3.2 欧洲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低电平系统 | 第21-23页 |
1.3.3 上海光源增强器低电平系统 | 第23-25页 |
1.4 被动式谐波腔控制系统 | 第25-27页 |
1.4.1 HLS的4次谐波腔控制系统 | 第25-26页 |
1.4.2 ALS三次谐波腔控制系统 | 第26-27页 |
1.5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7-29页 |
1.6 论文的难点和创新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超导谐波腔基本特性 | 第31-53页 |
2.1 被动式谐波腔 | 第31-32页 |
2.2 被动式超导腔工作状态评估实验 | 第32-47页 |
2.2.1 填充模式与感应腔压频谱 | 第34-39页 |
2.2.2 流强与感应腔压 | 第39-42页 |
2.2.3 超导腔液氦槽压力与感应腔压 | 第42-44页 |
2.2.4 失谐频率的关系 | 第44-47页 |
2.3 三次谐波腔噪声预估 | 第47-52页 |
2.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谐波腔调谐环路设计 | 第53-65页 |
3.1 谐波腔的束团拉伸 | 第53-54页 |
3.2 谐波腔控制模式 | 第54-57页 |
3.3 三次谐波腔调谐环路的精度要求 | 第57-58页 |
3.4 三次谐波腔调谐环路的方案初步设计 | 第58-64页 |
3.4.1 控制方案中射频信号的选取 | 第58-61页 |
3.4.2 BPM信号与流强信息获取 | 第61-62页 |
3.4.3 三次谐波腔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第62-64页 |
3.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谐波腔调谐环路系统硬件 | 第65-93页 |
4.1 前端变频模块 | 第65-81页 |
4.1.1 变频原理 | 第66-67页 |
4.1.2 混频方案中两倍频噪声的影响 | 第67-68页 |
4.1.3 三种混频结构的设计与对比 | 第68-70页 |
4.1.4 三种混频结构的测试与对比 | 第70-74页 |
4.1.5 前端变频模块板卡设计 | 第74-81页 |
4.2 数字处理模块 | 第81-83页 |
4.3 调谐器控制模块 | 第83-90页 |
4.3.1 调谐器控制模块的精度要求 | 第83-87页 |
4.3.2 调谐器驱动模块的硬件设计 | 第87-90页 |
4.4 小结 | 第90-93页 |
第五章 谐波腔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 | 第93-111页 |
5.1 数字处理过程中主要硬件算法 | 第93-101页 |
5.1.1 同相/正交(I/Q: In-phase/Quadrature)采样 | 第93-94页 |
5.1.2 CORDIC 算法 | 第94-99页 |
5.1.3 CIC滤波器 | 第99-100页 |
5.1.4 增量型PID算法 | 第100-101页 |
5.2 谐波腔的控制模式 | 第101-104页 |
5.2.1 基于流强的调谐环路模式切换 | 第101-102页 |
5.2.2 调谐控制环路中流强的计算的简化 | 第102-104页 |
5.3 调谐环路控制逻辑和算法验证 | 第104-108页 |
5.3.1 调谐环路控制逻辑 | 第104-106页 |
5.3.2 控制算法的仿真验证 | 第106-108页 |
5.4 小结 | 第108-111页 |
第六章 谐波腔调谐环路闭环测试 | 第111-117页 |
6.1 调谐环路系统闭环测试系统搭建 | 第111-115页 |
6.2 谐波腔调谐环路系统测试结果 | 第115-116页 |
6.3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