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光场关联成像概述 | 第15-22页 |
1.2.1 一阶光场关联成像 | 第16-18页 |
1.2.2 高阶光场关联成像 | 第18-22页 |
1.3 X射线一阶光场关联成像 | 第22-30页 |
1.3.1 X射线特点及光源种类 | 第22-25页 |
1.3.2 X射线一阶光场关联成像 | 第25-3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0-35页 |
第2章 X射线散斑追踪相衬成像边缘增强效应消除研究 | 第35-63页 |
2.1 引言 | 第35-37页 |
2.2 X射线吸收及相位衬度成像 | 第37-42页 |
2.2.1 复折射率 | 第37-38页 |
2.2.2 X射线吸收及相位衬度成像方法 | 第38-40页 |
2.2.3 相位衬度的优势 | 第40-42页 |
2.3 基于一阶空间光场关联的X射线散斑追踪相衬成像 | 第42-55页 |
2.3.1 成像系统及成像原理 | 第44-47页 |
2.3.2 数字图像相关算法 | 第47-50页 |
2.3.3 数据扫描方式及数据重建 | 第50-55页 |
2.4 针对具有明显边缘增强效应样品的二次曝光散斑相衬成像 | 第55-61页 |
2.4.1 二次曝光散斑成像理论分析 | 第55-57页 |
2.4.2 实际样品成像结果及分析 | 第57-61页 |
2.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3章 X射线运动衬度成像 | 第63-87页 |
3.1 引言 | 第63页 |
3.2 基于一阶时间光场关联的复杂体系运动衬度成像 | 第63-70页 |
3.2.1 运动衬度信号振幅模型 | 第65-67页 |
3.2.2 运动衬度信号相位模型 | 第67-70页 |
3.3 基于运动衬度血管造影实验验证 | 第70-82页 |
3.3.1 同步辐射光源实验验证 | 第70-72页 |
3.3.2 血流成像及动静脉分离成像 | 第72-75页 |
3.3.3 X光管实验验证 | 第75-77页 |
3.3.4 医院血管造影设备实验验证 | 第77-79页 |
3.3.5 低浓度造影剂血管造影成像 | 第79-80页 |
3.3.6 尾静脉注射造影剂及其脉冲式流动的轨迹成像 | 第80-82页 |
3.4 运动衬度血管造影成像优势及讨论 | 第82-84页 |
3.5 小结 | 第84-87页 |
第4章 X射线立体成像 | 第87-99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基于毛细管分光的X射线立体成像 | 第88-96页 |
4.2.1 理论模型 | 第88-91页 |
4.2.2 模拟结果 | 第91-94页 |
4.2.3 实验装置 | 第94页 |
4.2.4 实验结果 | 第94-96页 |
4.3 小结 | 第96-99页 |
第5章 基于砂纸散斑的X射线二阶光场关联成像的探索 | 第99-109页 |
5.1 引言 | 第99-100页 |
5.2 理论模型 | 第100-104页 |
5.3 模拟结果 | 第104-106页 |
5.4 X射线二阶关联成像初步探索 | 第106-108页 |
5.4.1 X射线砂纸散斑赝热光的二阶关联成像模拟 | 第106-108页 |
5.5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5页 |
6.1 结论 | 第109-113页 |
6.2 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