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导论 | 第18-44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8-23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23-2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4-26页 |
1.3.2 实用价值 | 第26-27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第27-3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4.2 内容框架 | 第28-30页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30-38页 |
1.5.1 分析单位的确定 | 第30-31页 |
1.5.2 数据的收集 | 第31页 |
1.5.3 问卷的设计 | 第31-32页 |
1.5.4 数据的采集过程 | 第32-33页 |
1.5.5 数据的处理 | 第33页 |
1.5.6 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描述 | 第33-38页 |
1.6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8-40页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40-44页 |
1.7.1 基于情感能量的研究视角创新 | 第40-41页 |
1.7.2 从范畴到命题的研究内容创新 | 第41-42页 |
1.7.3 理论模型的创新 | 第42-44页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评述 | 第44-63页 |
2.1 旅游体验:情感的主观建构 | 第44-50页 |
2.1.1 体验内涵的哲学与心理学辨析 | 第44-46页 |
2.1.2 作为旅游体验研究核心的情感范畴 | 第46-50页 |
2.2 作为个体行为内驱力的情感能量 | 第50-56页 |
2.2.1 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的来源 | 第50-52页 |
2.2.2 仪、礼始于情:关于情本体 | 第52-54页 |
2.2.3 情之在场:旅游场中的情感与能量 | 第54-56页 |
2.3 旅游体验中的互动仪式研究 | 第56-63页 |
2.3.1 旅游体验中的互动与能量 | 第56-57页 |
2.3.2 旅游仪式论 | 第57-60页 |
2.3.3 共睦态:群体性旅游体验的高峰 | 第60-63页 |
3 草原旅游场的范畴建构:情感能量的发生场域 | 第63-83页 |
3.1 概念的演进:从旅游场到草原旅游场 | 第63-67页 |
3.2 草原旅游场的范畴化 | 第67-71页 |
3.2.1 草原旅游氛围场与草原旅游行为场的范畴解释 | 第68-70页 |
3.2.2 草原旅游氛围场和草原旅游行为场之间的关系模型 | 第70-71页 |
3.3 对草原旅游场范畴的经验性考察 | 第71-77页 |
3.3.1 草原旅游氛围场下的概念呈现 | 第71-73页 |
3.3.2 草原旅游行为场下的旅游者具身行为 | 第73-75页 |
3.3.3 草原旅游场的预期体验 | 第75-77页 |
3.4 草原旅游场的概念模型 | 第77-81页 |
3.5 草原旅游场的概念表述 | 第81-83页 |
4 旅游场中的互动仪式与情感能量 | 第83-103页 |
4.1 仪式与互动仪式 | 第83-86页 |
4.1.1 仪式与互动仪式的含义 | 第83-85页 |
4.1.2 旅游仪式论模型的改进 | 第85-86页 |
4.2 作为情感能量动力机制的互动仪式 | 第86-89页 |
4.2.1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 | 第86-87页 |
4.2.2 柯林斯“结构观”下的情感能量 | 第87-88页 |
4.2.3 社会冲突范式下的互动仪式 | 第88-89页 |
4.3 情感能量的概念化与操作化 | 第89-93页 |
4.3.1 情感与情感能量 | 第89-90页 |
4.3.2 情感能量的概念化和操作化 | 第90-93页 |
4.4 从互动仪式到情感能量 | 第93-98页 |
4.4.1 旅游场中的情感能量再匹配 | 第93-95页 |
4.4.2 旅游场中互动仪式的“主体间性” | 第95-96页 |
4.4.3 情感能量的运动机制 | 第96-98页 |
4.5 具身与关注:情感能量的情境表征 | 第98-103页 |
4.5.1 旅游体验过程中的身体在场 | 第98页 |
4.5.2 相互关注和共同关注 | 第98-100页 |
4.5.3 旅游场、互动仪式和情感能量之间的关系 | 第100-103页 |
5 旅游体验共睦态的达成:情感能量的最大化表征 | 第103-130页 |
5.1 旅游体验中的共睦态研究 | 第103-106页 |
5.2 旅游体验共睦态概念的进一步探讨路径 | 第106-108页 |
5.3 旅游体验共睦态的多维类属 | 第108-114页 |
5.3.1 旅游体验共睦态的编码过程 | 第108-110页 |
5.3.2 旅游体验共睦态的维度分析 | 第110-114页 |
5.4 旅游体验共睦态生成的情境机制 | 第114-118页 |
5.4.1 场域 | 第114页 |
5.4.2 关系 | 第114-115页 |
5.4.3 程式 | 第115-118页 |
5.5 草原旅游场中的共睦态体验 | 第118-128页 |
5.5.1 仪式的进入 | 第118-120页 |
5.5.2 仪式的过程 | 第120-125页 |
5.5.3 仪式的结果 | 第125-128页 |
5.6 从互动仪式到共睦态、集体欢腾与高峰体验 | 第128-130页 |
6 内蒙古草原旅游场中的体验行为偏好:情感能量的实现途径 | 第130-170页 |
6.1 内蒙古草原旅游场的体验行为倾向 | 第130-133页 |
6.2 内蒙古草原旅游场体验偏好的进一步解释 | 第133-158页 |
6.2.1 草原旅游体验偏好的因子分析 | 第133-151页 |
6.2.2 草原旅游体验偏好的聚类分析 | 第151-158页 |
6.3 内蒙古草原旅游者的情感意象与期望意象 | 第158-161页 |
6.3.1 情感意象 | 第158-159页 |
6.3.2 期望意象 | 第159-161页 |
6.4 内蒙古草原旅游场的营造 | 第161-170页 |
6.4.1 作为物理场的草原景观维护 | 第161-163页 |
6.4.2 草原景观的地方性人文嵌入 | 第163-165页 |
6.4.3 本真性与文化商业化 | 第165-166页 |
6.4.4 草原旅游中的小商品化 | 第166-170页 |
7 总结与讨论 | 第170-18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70-180页 |
7.1.1 情感能量 | 第170-171页 |
7.1.2 二元世界中的情感能量 | 第171-172页 |
7.1.3 旅游世界中的情感能量 | 第172-173页 |
7.1.4 旅游场的两个维度 | 第173-175页 |
7.1.5 草原旅游场 | 第175-176页 |
7.1.6 情感能量、旅游场和互动仪式的关系 | 第176-178页 |
7.1.7 旅游体验共睦态 | 第178-179页 |
7.1.8 草原旅游细分市场 | 第179-180页 |
7.2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 第180-182页 |
7.2.1 研究局限 | 第180-181页 |
7.2.2 未来展望 | 第181-182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2-183页 |
附录 | 第183-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12页 |
后记 | 第212-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