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论文组织与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集装箱物流异常状态分析 | 第16-21页 |
2.1 集装箱物流概述 | 第16-17页 |
2.2 集装箱物流异常状态分析 | 第17-19页 |
2.3 集装箱物流异常状态的特征参数选择 | 第19-20页 |
2.3.1 特征参量的选择原则 | 第19-20页 |
2.3.2 特征参量的确定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集装箱物流在途状态感知装置研究 | 第21-45页 |
3.1 感知装置整体方案分析 | 第21-23页 |
3.1.1 感知装置框架搭建 | 第21-22页 |
3.1.2 感知装置结构分析 | 第22-23页 |
3.2 感知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 第23-38页 |
3.2.1 微控制器选型设计 | 第23-24页 |
3.2.2 完整性感知电路设计 | 第24-26页 |
3.2.3 环境状态感知电路设计 | 第26-30页 |
3.2.4 运行状态感知电路设计 | 第30-35页 |
3.2.5 运输路线感知电路设计 | 第35-38页 |
3.3 感知装置软件流程分析 | 第38-44页 |
3.3.1 信息采集流程分析 | 第38-42页 |
3.3.2 通信协议制定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集装箱物流在途状态异常识别研究 | 第45-79页 |
4.1 在途状态异常识别研究概述 | 第45-49页 |
4.1.1 在途状态异常识别研究的目标 | 第45页 |
4.1.2 在途状态异常识别的理论基础 | 第45-48页 |
4.1.3 在途异常异常识别的流程分析 | 第48-49页 |
4.2 在途状态异常识别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9-58页 |
4.2.1 在途状态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9-50页 |
4.2.2 指标异常识别准则的建立 | 第50-58页 |
4.3 基于FAHP-FIE的在途状态异常识别模型研究 | 第58-78页 |
4.3.1 建立评价集 | 第58-59页 |
4.3.2 建立因素集 | 第59页 |
4.3.3 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 第59-65页 |
4.3.4 确定指标隶属度函数 | 第65-77页 |
4.3.5 在途状态异常识别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智能感知装置与异常识别模型实验论证 | 第79-97页 |
5.1 在途状态智能感知装置研制 | 第79-89页 |
5.1.1 感知装置的研制 | 第79-80页 |
5.1.2 感知装置的实验 | 第80-89页 |
5.2 在途状态异常识别模型仿真分析 | 第89-96页 |
5.2.1 异常识别窗体搭建 | 第89-90页 |
5.2.2 异常识别实验论证 | 第90-9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97-98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