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模式研究 | 第13-14页 |
1.2.2 交通事故影响因子分析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20页 |
2 研究区域及数据分析 | 第20-32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1页 |
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 第21-29页 |
2.2.1 交通事故数据 | 第22-24页 |
2.2.2 道路结构数据 | 第24-28页 |
2.2.3 道路附属设施数据 | 第28-29页 |
2.2.4 交通基础设施数据 | 第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2页 |
3 网络约束下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 第32-50页 |
3.1 交通事故点空间分布模式的类型与分析方法 | 第32-40页 |
3.1.1 交通事故点空间分布模式的类型 | 第32-33页 |
3.1.2 交通事故点空间分布模式的分析方法 | 第33-40页 |
3.2 网络约束下的交通事故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 第40-47页 |
3.2.1 交通事故点间的网络距离 | 第40-41页 |
3.2.2 基于路网的空间权重矩阵 | 第41-42页 |
3.2.3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总体空间分布 | 第42-45页 |
3.2.4 网络约束下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4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交通事故道路影响因子分析 | 第50-72页 |
4.1 道路交通事故回归模型的变量选取与定义 | 第50-56页 |
4.1.1 回归模型因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 第50页 |
4.1.2 回归模型自变量的定义 | 第50-53页 |
4.1.3 方差膨胀因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53-56页 |
4.2 交通事故影响因子的非空间回归模型 | 第56-61页 |
4.2.1 OLS回归模型的建立与结果 | 第56-59页 |
4.2.2 负二项回归模型的建立与结果 | 第59-61页 |
4.3 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交通事故影响因子回归模型 | 第61-66页 |
4.3.1 空间滞后模型 | 第61-62页 |
4.3.2 空间误差模型 | 第62页 |
4.3.3 两种空间回归模型的选择 | 第62-64页 |
4.3.4 引入空间滞后变量的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 | 第64-66页 |
4.4 模型对比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4.4.1 模型综合评估与比较 | 第66-68页 |
4.4.2 城市交通事故道路影响因子分析 | 第68-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2-74页 |
5.1.1 交通事故的空间分布模式 | 第72-73页 |
5.1.2 交通事故道路影响因子分析 | 第73-7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