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金属纳米粒子自组装 | 第13-20页 |
1.2.1 纳米粒子自组装的方法 | 第14-18页 |
1.2.1.1 界面自组装 | 第14-16页 |
1.2.1.2 模板自组装 | 第16-17页 |
1.2.1.3 外场诱导自组装 | 第17-18页 |
1.2.1.4 沉降自组装 | 第18页 |
1.2.2 纳米粒子组装体的性质及用途 | 第18-20页 |
1.3 金属纳米粒子自组装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1.3.1 焓和熵 | 第21页 |
1.3.2 范德华力 | 第21-22页 |
1.3.3 静电力的相互作用 | 第22页 |
1.3.4 表面分子基团的相互作用 | 第22页 |
1.4 金属纳米粒子自组装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1 单组元金属纳米粒子自组装 | 第23页 |
1.4.2 双组元金属纳米粒子自组装 | 第23-24页 |
1.4.3 多组元金属纳米粒子自组装 | 第24-25页 |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6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测试方法 | 第36-41页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2.2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1 单分散金纳米粒子制备 | 第37页 |
2.2.2 单分散银纳米粒子制备 | 第37-38页 |
2.2.3 单分散镍纳米粒子制备 | 第38页 |
2.3 双组元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 第38-39页 |
2.4 测试方法 | 第39-41页 |
2.4.1 微观结构测试 | 第39-40页 |
2.4.2 磁学特性测试 | 第40页 |
2.4.3 光学特性测试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镍-银双组元纳米粒子超晶格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1-71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双组元纳米粒子自组装方法 | 第42-43页 |
3.2.1 组装基底预处理 | 第42-43页 |
3.2.2 碳支持膜上的自组装 | 第43页 |
3.2.3 Si/SiO_2基片上的自组装 | 第43页 |
3.3 组装单元的选择 | 第43-47页 |
3.4 单组元镍纳米粒子自组装 | 第47-49页 |
3.5 镍-银双组元组装体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49-63页 |
3.5.1 碳支持膜上的自组装 | 第49-60页 |
3.5.1.1 组装温度 | 第54-56页 |
3.5.1.2 组元间配比 | 第56-58页 |
3.5.1.3 蒸发溶液总浓度 | 第58-59页 |
3.5.1.4 不同溶剂种类 | 第59-60页 |
3.5.2 Si/SiO_2基片上的自组装 | 第60-63页 |
3.6 镍-银组装体性能测试 | 第63-67页 |
3.6.1 组装体光学特性测试 | 第64-65页 |
3.6.2 组装体磁学特性测试 | 第65-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四章 镍-金双组元纳米粒子超晶格的制备 | 第71-81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镍-金双组元组装方法及组装单元的选择 | 第71-73页 |
4.2.1 组装方法 | 第71-72页 |
4.2.2 组装单元的选择 | 第72-73页 |
4.3 镍-金双组元组装体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73-77页 |
4.3.1 8.0 nm镍-4.1 nm金自组装 | 第73-76页 |
4.3.2 12.0 nm镍-4.1 nm金自组装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