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旅客运输论文--旅客运输组织与管理论文

基于大数据的历史城区客流特性分析方法--以苏州古城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手机数据的分析研究第9-11页
        1.2.2 公共交通刷卡数据的分析研究第11页
        1.2.3 车辆GPS定位数据的分析研究第11-12页
        1.2.4 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研究第12-13页
        1.2.5 历史城区交通研究第13-14页
        1.2.6 国内外现状研究综述第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5 本章小结第16-19页
第2章 历史城区交通大数据分析指标体系第19-27页
    2.1 既有的历史城区交通分析内容第19-21页
    2.2 既有交通调查分析技术的局限性第21页
    2.3 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优势第21-23页
    2.4 历史城区交通大数据分析指标体系第23-25页
        2.4.1 史城区交通大数据分析指标体系层次划分第23页
        2.4.2 历史城区交通大数据分析指标体系第23-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基于大数据的历史城区职住空间分析第27-37页
    3.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职住客流识别方法第27-29页
        3.1.1 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第27-28页
        3.1.2 轨迹点状态识别第28页
        3.1.3 职住客流识别第28-29页
    3.2 职住客流校核方法第29页
    3.3 历史城区居民职住时空分布第29-32页
        3.3.1 外在因素对历史城区职住空间形成的作用机理第30页
        3.3.2 历史城区职住时空分布特征指标第30-32页
    3.4 历史城区职住平衡分析第32-36页
        3.4.1 基于MRC-ARC模型的历史城区职住平衡分析第32-34页
        3.4.2 基于蛛网分配的职住通道平衡性分析第34-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基于大数据的历史城区公交通勤客流识别方法第37-45页
    4.1 公交IC卡数据处理方法第37-39页
        4.1.1 公交IC卡数据种类和结构第37-38页
        4.1.2 公交上下车站点识别第38-39页
    4.2 基于大数据的历史城区居民出行分类第39页
        4.2.1 通勤出行和弹性出行第39页
        4.2.2 历史城区出行类型识别方法第39页
    4.3 公交通勤客流判断阈值确定方法第39-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5章 基于大数据的历史城区轨道交通客流特征研究第45-53页
    5.1 基于大数据的历史城区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层次第45-46页
    5.2 轨道客流来源地和目的地识别方法第46-48页
        5.2.1 分析所需数据的类型和结构第46-47页
        5.2.2 轨道客流来源地及目的地手机信令数据计算流程第47-48页
    5.3 轨道站点分类研究第48-49页
        5.3.1 站点类型第48-49页
        5.3.2 历史城区轨道站点分类标准第49页
    5.4 公交轨道换乘客流分析第49-51页
        5.4.1 公交轨道换乘识别第49-50页
        5.4.2 独立阈值换乘判断模型第50页
        5.4.3 公交换乘轨道时间阈值的确定第50-51页
    5.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6章 历史城区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框架设计第53-63页
    6.1 历史城区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层次结构第53-54页
    6.2 历史城区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功能模块第54-55页
        6.2.1 基础信息综合模块第54-55页
        6.2.2 大数据智能处理模块第55页
        6.2.3 交通信息服务模块第55页
    6.3 历史城区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应用模式第55-57页
        6.3.1 大数据平台在历史城区交通总体性规划中的应用第55-56页
        6.3.2 大数据平台在历史城区交通控制性规划中的应用第56-57页
        6.3.3 大数据平台在历史城区交通实施性规划中的应用第57页
        6.3.4 大数据平台在历史城区交通衔接性规划中的应用第57页
    6.4 历史城区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总体设计第57-61页
        6.4.1 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架构第57-59页
        6.4.2 交通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处理过程第59-61页
    6.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7章 大数据在苏州古城客流特性分析中的应用第63-83页
    7.1 苏州古城土地利用布局特性分析第63-66页
        7.1.1 古城区位第63页
        7.1.2 古城用地布局第63-64页
        7.1.3 古城居住用地的分布第64-65页
        7.1.4 公共设施用地概况第65页
        7.1.5 商业工业用地概况第65-66页
    7.2 苏州古城职住空间特征分析第66-72页
        7.2.1 职住客流校核分析第66-67页
        7.2.2 苏州古城职住空间分布第67-71页
        7.2.3 苏州古城职住平衡分析第71-72页
    7.3 苏州古城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第72-81页
        7.3.1 轨道站点分类研究第72-73页
        7.3.2 不同类型站点进出客流变化特征第73-76页
        7.3.3 轨道客流来源去向第76-78页
        7.3.4 公交轨道换乘客流分析第78-81页
    7.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8章 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8.1 主要研究成果第83-84页
    8.2 论文创新点第84页
    8.3 研究展望第84-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作者简介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环境设备监控系统中多模式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IC卡数据的地铁站点交通压力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