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1 总论 | 第10-23页 |
·扬州瘦西湖园林综述 | 第10-15页 |
·扬州简介 | 第10-13页 |
·扬州瘦西湖园林综述 | 第13-15页 |
·扬州瘦西湖园林变迁分期 | 第15-18页 |
·古代瘦西湖园林变迁研究 | 第15-17页 |
·近代瘦西湖园林变迁研究 | 第17页 |
·现代瘦西湖园林变迁研究 | 第17-18页 |
·瘦西湖园林的整体景观特色 | 第18-23页 |
·“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园林中的完美呈现 | 第18-19页 |
·北雄南秀汇一湖的园林特色 | 第19-20页 |
·独一无二的私家园林集群 | 第20-21页 |
·开放空间与独立空间的自然融合 | 第21-22页 |
·诗画的意境及深刻的文化内涵 | 第22-23页 |
·体现现代生态景观格局的古典园林空间 | 第23页 |
2 古代瘦西湖园林变迁研究 | 第23-59页 |
·元代及其以前的扬州瘦西湖园林 | 第23-28页 |
·总说 | 第23-26页 |
·天宁寺 | 第26页 |
·法海寺 | 第26-27页 |
·崔伯亨园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明代瘦西湖园林 | 第28-32页 |
·总说 | 第28-30页 |
·红桥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清初至近代开端的瘦西湖园林 | 第32-59页 |
·总说 | 第32-34页 |
·瘦西湖的名称及水域的沿革 | 第34-35页 |
·以瘦西湖园林为主体的北郊二十四景 | 第35-50页 |
·五亭桥与白塔 | 第50-54页 |
·石壁流淙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9页 |
3 近代瘦西湖园林变迁研究 | 第59-66页 |
·总说 | 第59-60页 |
·近代瘦西湖园林的新建部分 | 第60-63页 |
·徐园 | 第60-61页 |
·凫庄 | 第61-62页 |
·叶林 | 第62-63页 |
·近代瘦西湖园林中的复建部分 | 第63-64页 |
·五亭桥 | 第63-64页 |
·熊园 | 第64页 |
·园林机构的成立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4 现代瘦西湖园林变迁研究 | 第66-79页 |
·总说 | 第66-67页 |
·瘦西湖风景区的构成 | 第67-72页 |
·御码头、冶春园、绿杨春 | 第68-69页 |
·卷石洞天、西园曲水、大虹桥 | 第69页 |
·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叶林 | 第69-70页 |
·小金山 | 第70页 |
·五亭桥、白塔 | 第70-71页 |
·二十四桥景区 | 第71页 |
·万花园景区 | 第71页 |
·北区 | 第71-72页 |
·现代瘦西湖的几个重要景观的建设概述 | 第72-77页 |
·二十四桥景区 | 第72-74页 |
·静香书屋 | 第74页 |
·万花园 | 第74-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5 总结与讨论 | 第79-87页 |
·从一条名不经传的小水流到瘦西湖风景区的演变历程 | 第79-81页 |
·瘦西湖园林风格的形成时间及其成因 | 第81-82页 |
·瘦西湖园林风格的形成时间 | 第81页 |
·瘦西湖园林风格的成因 | 第81-82页 |
·瘦西湖园林建设中的不足之处 | 第82-84页 |
·设计理念方面的存在问题 | 第82-83页 |
·施工技术方面 | 第83-84页 |
·受瘦西湖园林影响而形成的扬州城市园林建设和发展的趋势 | 第84-87页 |
·进一步深入挖掘古城文化,让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 第84页 |
·借助瘦西湖的社会效应进一步推动扬州城市园林的大发展 | 第84-85页 |
·结合扬州发展实际,深入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园林建设 | 第85页 |
·扬州园林的营造要强调保护与开发并举 | 第85页 |
·注重人文关怀,让公众参与扬州园林事业的发展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详细摘要 | 第90-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