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1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紫杉醇药源途径 | 第11-13页 |
1.2.1 化学合成 | 第11-12页 |
1.2.2 人工栽培 | 第12页 |
1.2.3 半合成 | 第12页 |
1.2.4 微生物发酵 | 第12页 |
1.2.5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法 | 第12-13页 |
1.3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 | 第13-16页 |
1.3.1 愈伤组织形成特点 | 第13页 |
1.3.2 基本培养基 | 第13-14页 |
1.3.3 外植体的选择 | 第14页 |
1.3.4 外植体消毒 | 第14-15页 |
1.3.5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15页 |
1.3.6 防褐化物质对愈伤组织生长及褐化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 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紫杉醇概述 | 第16-17页 |
1.4.1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4.2 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紫杉醇 | 第17页 |
1.5 真菌诱导子对红豆杉细胞产紫杉醇的影响 | 第17-20页 |
1.5.1 诱导子概述 | 第17-18页 |
1.5.2 诱导机理 | 第18-19页 |
1.5.3 诱导子在植物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曼地亚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21-32页 |
2.1 材料 | 第21页 |
2.2 试剂 | 第21页 |
2.3 仪器 | 第21页 |
2.4 方法 | 第21-23页 |
2.4.1 培养条件 | 第21-22页 |
2.4.2 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 第22页 |
2.4.3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确定 | 第22页 |
2.4.4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及防褐化研究 | 第22-23页 |
2.4.5 愈伤组织生长指标测定 | 第23页 |
2.4.6 褐化程度的测定 | 第23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2.5.1 B5和MS培养基对不同类型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3-26页 |
2.5.2 消毒方式对外植体染菌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5.3 愈伤组织的发生和生长 | 第27-28页 |
2.5.4 防褐化物质对愈伤组织生长及褐化的影响 | 第28-30页 |
2.6 讨论与结论 | 第30-32页 |
2.6.1 讨论 | 第30-31页 |
2.6.2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曼地亚红豆杉细胞悬浮体系建立 | 第32-38页 |
3.1 材料 | 第32页 |
3.2 试剂 | 第32页 |
3.3 仪器 | 第32页 |
3.4 方法 | 第32-33页 |
3.4.1 培养条件 | 第32页 |
3.4.2 曼地亚红豆杉悬浮细胞种子培养 | 第32-33页 |
3.4.3 悬浮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 第33页 |
3.4.4 紫杉醇标准曲线绘制 | 第33页 |
3.4.5 悬浮细胞紫杉醇含量测定 | 第33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3.5.1 愈伤组织接种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2 悬浮培养细胞生长曲线 | 第34-35页 |
3.5.3 紫杉醇标准曲线 | 第35页 |
3.5.4 紫杉醇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3.6 讨论与结论 | 第36-38页 |
3.6.1 讨论 | 第36页 |
3.6.2 结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真菌诱导子对曼地亚红豆杉悬浮细胞紫杉醇产量的影响 | 第38-47页 |
4.1 材料 | 第38页 |
4.2 试剂 | 第38页 |
4.3 仪器 | 第38页 |
4.4 方法 | 第38-40页 |
4.4.1 曼地亚红豆杉细胞悬浮种子培养 | 第38页 |
4.4.2 曼地亚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 | 第38页 |
4.4.3 内生真菌培养液制备 | 第38-39页 |
4.4.4 菌丝提取物制备 | 第39页 |
4.4.5 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39-40页 |
4.4.6 紫杉醇的提取及测定 | 第40页 |
4.4.7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4.4.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0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4.5.1 内生真菌培养液对悬浮细胞中紫杉醇积累的影响 | 第40-42页 |
4.5.2 菌提物对曼地亚红豆杉悬浮细胞中紫杉醇积累的影响 | 第42-45页 |
4.6 讨论与结论 | 第45-47页 |
4.6.1 讨论 | 第45-46页 |
4.6.2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7-48页 |
5.1 结论 | 第47页 |
5.2 创新点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缩略词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