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第2章 犯罪既遂标准及其类型 | 第11-22页 |
2.1 犯罪既遂的标准 | 第11-15页 |
2.1.1 国外刑事立法对犯罪既遂标准的规定 | 第11-13页 |
2.1.2 犯罪既遂标准的价值 | 第13-14页 |
2.1.3 犯罪既遂标准是否法定 | 第14-15页 |
2.2 犯罪既遂的类型 | 第15-22页 |
2.2.1 危险犯与行为犯 | 第16-18页 |
2.2.2 危险犯与实害犯 | 第18-22页 |
第3章 危险犯既遂 | 第22-28页 |
3.1 危险犯的“危险” | 第22-24页 |
3.2 危险犯既遂的“危险”与实害犯未遂形态的“危险” | 第24-25页 |
3.3 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 | 第25-28页 |
3.3.1 具体危险犯 | 第25-26页 |
3.3.2 抽象危险犯 | 第26-28页 |
第4章 危险犯既遂的刑罚裁量分析 | 第28-38页 |
4.1 排除危险状态行为之认定 | 第28-36页 |
4.1.1 承认危险状态作为危险犯既遂标志的学者观点 | 第28-31页 |
4.1.2 否认危险状态作为危险犯既遂标志的学者观点 | 第31页 |
4.1.3 对排除危险状态行为之再思考 | 第31-34页 |
4.1.4 困境解析与进路探讨 | 第34-36页 |
4.2 危险犯既遂之刑罚适用 | 第36-38页 |
第5章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