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7页 |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 | 第11-12页 |
1.2 核苷类第二信使c-di-AMP | 第12-16页 |
1.2.1 核苷类第二信使分子的发现 | 第12-13页 |
1.2.2 c-di-AMP的合成与降解 | 第13-14页 |
1.2.3 c-di-AMP的受体 | 第14-16页 |
1.3 核糖开关 | 第16-21页 |
1.3.1 核糖开关的发现 | 第16页 |
1.3.2 核糖开关的种类 | 第16页 |
1.3.3 核糖开关的组成 | 第16-20页 |
1.3.4 核糖开关的调节机制 | 第20-21页 |
1.4 c-di-AMP核糖开关 | 第21-22页 |
1.4.1 c-di-AMP核糖开关的发现 | 第21页 |
1.4.2 c-di-AMP核糖开关的结构 | 第21-22页 |
1.5 核糖开关的应用前景 | 第22-23页 |
1.5.1 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 第22-23页 |
1.5.2 抗菌药物的研发 | 第23页 |
1.6 kdp操纵子 | 第23-25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42页 |
2.1 材料 | 第27-32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27-29页 |
2.1.2 引物 | 第29-31页 |
2.1.3 培养基和抗生素 | 第31-32页 |
2.2 试剂与器材 | 第32-33页 |
2.2.1 常用试剂和耗材 | 第32页 |
2.2.2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32-33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2.3 方法 | 第33-42页 |
2.3.1 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33页 |
2.3.2 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33-34页 |
2.3.3 大肠杆菌质粒的抽提 | 第34页 |
2.3.4 质粒或PCR产物的酶切 | 第34页 |
2.3.5 酶切产物的切胶回收 | 第34页 |
2.3.6 连接反应 | 第34页 |
2.3.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34-35页 |
2.3.8 质粒或连接产物钙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5页 |
2.3.9 苏云金芽胞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页 |
2.3.10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电转化 | 第35页 |
2.3.11 菌液PCR筛选阳性克隆子 | 第35-36页 |
2.3.12 细菌总RNA的提取 | 第36页 |
2.3.13 去除总RNA中基因组残留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6页 |
2.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6-37页 |
2.3.15 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2.3.16 归巢内切酶I-Sce I介导的基因敲除方法 | 第37-40页 |
2.3.17 双荧光报告系统验证核糖开关 | 第40-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64页 |
3.1 B.cereus group菌株中c-di-AMP核糖开关的分布 | 第42-45页 |
3.2 c-di-AMP核糖开关二级结构的预测 | 第45-46页 |
3.3 BMB171中c-di-AMP核糖开关的调控机制 | 第46-52页 |
3.3.1 核糖开关所在转录本的lacZ转录融合实验 | 第46-49页 |
3.3.2 核糖开关下游基因的转录量响应胞内c-di-AMP浓度变化 | 第49-52页 |
3.4 异源验证核糖开关的调控机理 | 第52-54页 |
3.5 双荧光报告系统验证核糖开关 | 第54-55页 |
3.6 核糖开关Bt2下游kdp操纵子的进一步研究 | 第55-64页 |
3.6.1 BMB171和ΔdisAΔcdaS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5-56页 |
3.6.2 kdp操纵子的基因组成 | 第56页 |
3.6.3 低钾诱导kdp操纵子的表达 | 第56-58页 |
3.6.4 核糖开关Bt2自身转录不受K~+和c-di-AMP的调控 | 第58-59页 |
3.6.5 kdp启动子不受低钾诱导,核糖开关Bt2受低钾诱导“开” | 第59-60页 |
3.6.6 核糖开关Bt2缺失突变株ABt2的构建 | 第60-61页 |
3.6.7 核糖开关Bt2缺失突变株ABt2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1-62页 |
3.6.8 ABt2菌株下游kdp操纵子不再受低钾诱导 | 第62-63页 |
3.6.9 kdp操纵子不受KdpD调控 | 第63-64页 |
4 总结与讨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