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

计及路况信息影响机理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第11-13页
    1.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相关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1 路况信息对PHEV影响机理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基于工况识别的自适应能量管理策略第15页
        1.3.3 基于工况预测的自适应能量管理策略第15-16页
        1.3.4 基于路况信息的自适应能量管理策略第16-17页
    1.4 目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8-22页
2 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PHEV全局优化能量管理策略第22-40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整车动力传动系统与基本参数第22-23页
    2.3 PEHV动力系统建模第23-27页
        2.3.1 发动机建模第23-25页
        2.3.2 ISG电机建模第25页
        2.3.3 动力电池建模第25-27页
    2.4 动态规划算法在PHEV上的应用第27-35页
        2.4.1 动态规划算法参数设定第27-28页
        2.4.2 动态规划算法问题构建第28-30页
        2.4.3 动态规划算法求解第30-32页
        2.4.4 仿真分析第32-35页
    2.5 动态规划控制策略影响因素分析第35-39页
        2.5.1 行驶工况长度缩放对优化结果的影响第36-37页
        2.5.2 控制变量设置对优化结果的影响第37-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行驶工况对PEHV性能与最优控制的影响机理研究第40-62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行驶工况的模拟退火优化K均值聚类分析第40-46页
    3.3 行驶工况对PHEV能耗影响分析第46-51页
        3.3.1 PHEV动力系统能耗模型第46-47页
        3.3.2 行驶工况对PHEV能耗分布影响分析第47-51页
    3.4 行驶工况对PHEV最优控制影响规律分析第51-61页
        3.4.1 行驶工况综合特征及基本控制策略确定第51-53页
        3.4.2 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最优控制决策提取方法第53-55页
        3.4.3 行驶工况对PHEV最优控制影响分析第55-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4 道路坡度对PEHV性能与最优控制影响机理研究第62-80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坡道数值建模第62-65页
    4.3 道路坡度对PEHV经济性影响规律分析第65-74页
        4.3.1 PHEV全局优化能量管理策略第66-70页
        4.3.2 道路坡度对PHEV经济性提升作用分析第70-72页
        4.3.3 道路坡度对PHEV经济性提升影响分析第72-74页
    4.4 道路坡度对PHEV最优控制影响规律分析第74-78页
        4.4.1 道路坡度对PHEV最优发动机启动决策影响分析第74-76页
        4.4.2 道路坡度对PHEV最优换挡规律影响分析第76-77页
        4.4.3 道路坡度对PHEV最优发动机扭矩分配比影响分析第77-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5 基于路况信息的PHEV实时能量管理策略第80-100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行驶工况识别第80-82页
    5.3 基于路况信息的PHEV实时能量管理策略制定第82-91页
        5.3.1 基于路况信息的发动机启动控制第83-86页
        5.3.2 基于路况信息的换挡规律第86-88页
        5.3.3 基于路况信息的发动机扭矩分配比第88-90页
        5.3.4 基于路况信息的PHEV能量管理策略构建第90-91页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91-98页
        5.4.1 平均坡度为零的坡道仿真结果分析第92-95页
        5.4.2 上坡道路仿真结果分析第95-96页
        5.4.3 下坡道路仿真结果分析第96-98页
    5.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6 全文总结第100-104页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第100-101页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及后续工作的展望第101-104页
        6.2.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01-102页
        6.2.2 继续研究方向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2页
附录第112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2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汽车侧面碰撞仿真的模型简化和模型确认方法研究
下一篇:退火工艺对汽车用Al-1.2Mn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