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 | 第12-15页 |
·国防技术创新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防产学研联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33页 |
·国防产学研联盟的相关概念 | 第20-26页 |
·国防产学研联盟的内涵 | 第20-21页 |
·国防产学研联盟的性质 | 第21-24页 |
·国防产学研联盟的特点 | 第24-26页 |
·产学研联盟理论 | 第26-30页 |
·战略联盟理论 | 第26-27页 |
·战略协同理论 | 第27-28页 |
·资源理论 | 第28-30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国防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提炼及归类 | 第33-48页 |
·国防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国防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来源 | 第35-47页 |
·从理论中提取的影响因素 | 第35-38页 |
·从访谈中提取的影响因素 | 第38-43页 |
·从案例中提取的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国防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79页 |
·研究设计 | 第48-49页 |
·调查目标的确定 | 第48页 |
·调查对象的确定 | 第48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8-49页 |
·调查过程与样本的选择 | 第49页 |
·统计方法 | 第49-50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50-58页 |
·效度分析 | 第50-51页 |
·因子分析 | 第51-57页 |
·信度分析 | 第57-58页 |
·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58-78页 |
·研究假设 | 第59-61页 |
·测量模型验证 | 第61-66页 |
·结构模型验证 | 第66-76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促进国防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的对策 | 第79-87页 |
·推动国防企业成为研发主体 | 第79页 |
·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 | 第79-80页 |
·建立国防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模式 | 第80-81页 |
·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 | 第81-83页 |
·学习机制 | 第81-82页 |
·文化机制 | 第82页 |
·沟通机制 | 第82-83页 |
·鼓励地方参与国防产学研技术创新 | 第83-84页 |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度保障职能 | 第84-85页 |
·组建专门机构,协调各方合作 | 第84页 |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 第84-85页 |
·推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 第85页 |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研究结论 | 第87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87页 |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87-89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87-88页 |
·研究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附录 | 第96-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