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电镀镍络合废水来源及特性 | 第10-12页 |
1.1.1 电镀镍络合废水的来源 | 第10-11页 |
1.1.2 电镀镍络合废水的性质 | 第11-12页 |
1.2 电镀镍络合废水的危害 | 第12页 |
1.3 国内外有机络合镍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化学法 | 第13-14页 |
1.3.2 物理法 | 第14-15页 |
1.3.3 生物法 | 第15页 |
1.4 过硫酸盐活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5 超声波强化零价铁/过硫酸钾体系介绍 | 第18-19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21-27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2-23页 |
2.2.1 试剂配制 | 第22-23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3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2.3.1 总镍浓度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2.3.2 Fe~(2+)与Fe~(3+)浓度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3.3 过硫酸钾浓度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3.4 TOC测定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3.5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3.6 零价铁表面SEM和EDS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3.7 XRD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3.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第3章 US/Fe~0/PS处理柠檬酸镍络合废水特性研究 | 第27-33页 |
3.1 初始镍浓度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第27页 |
3.2 初始pH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初始过硫酸钾浓度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 零价铁与过硫酸钾质量比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5 超声波功率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第30页 |
3.6 零价铁粒径对镍去除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7 US/Fe~0/PS处理实际电镀镍废水研究 | 第31-3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US/Fe~0/PS体系活化过硫酸钾的机理研究 | 第33-51页 |
4.1 不同体系对照实验 | 第33-37页 |
4.1.1 不同体系对活化硫酸钾影响 | 第34-35页 |
4.1.2 不同体系铁离子浓度变化对活化过硫酸钾的影响 | 第35页 |
4.1.3 初始pH对不同体系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5-37页 |
4.2 不同超声波功率对活化过硫酸钾影响 | 第37-40页 |
4.2.1 不同超声波功率活化过硫酸钾的效果 | 第37页 |
4.2.2 不同超声波功率的有效声功率对活化过硫酸钾影响 | 第37-38页 |
4.2.3 不同超声波功率下铁离子浓度变化对活化过硫酸钾影响 | 第38-39页 |
4.2.4 不同超声波功率下pH值变化对活化过硫酸钾影响 | 第39-40页 |
4.3 零价铁投加量对活化过硫酸钾影响 | 第40-44页 |
4.3.1 不同零价铁投加量对过硫酸钾浓度变化影响 | 第40-41页 |
4.3.2 不同零价铁投加量条件下Fe~(2+)浓度对活化过硫酸钾影响 | 第41-42页 |
4.3.3 不同零价铁投加量条件下Fe~(3+)浓度对活化过硫酸钾影响 | 第42-43页 |
4.3.4 不同零价铁投加量条件下体系pH值变化对活化过硫酸钾影响 | 第43-44页 |
4.4 初始pH值对活化过硫酸钾的影响 | 第44-47页 |
4.4.1 初始pH值对过硫酸钾浓度变化影响 | 第44-45页 |
4.4.2 初始pH值条件下过程pH值变化对活化过硫酸钾影响 | 第45-46页 |
4.4.3 初始pH值条件下铁离子浓度变化规律 | 第46-47页 |
4.5 SO_4~(·-)和OH~·对US/Fe~0/PS反应体系的贡献 | 第47-49页 |
4.6 US/Fe~0/PS体系处理柠檬酸镍反应机理图 | 第49-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US/Fe0/PS处理柠檬酸镍络合废水降解路径研究 | 第51-58页 |
5.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5.2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2页 |
5.3 TOC变化规律分析 | 第52-53页 |
5.4 零价铁表面SEM和EDS分析 | 第53-54页 |
5.5 零价铁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54-55页 |
5.6 降解产物及降解途径分析 | 第55-5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