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深基坑地铁暗挖区间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预应力锚索锚固机理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预应力锚索有效长度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浅埋暗挖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7-21页 |
2.1 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 第17-18页 |
2.2 场地地形及周边环境 | 第18-19页 |
2.2.1 场地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2.2 场地周边环境 | 第18-19页 |
2.3 环境工程地质 | 第19-21页 |
2.3.1 自然地理 | 第19-20页 |
2.3.2 既有环境对拟建工程的影响 | 第20页 |
2.3.3 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预应力锚索截断对基坑稳定性分析 | 第21-38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预应力锚索锚固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21-24页 |
3.2.1 预应力锚索的基本组成 | 第21-22页 |
3.2.2 预应力锚索锚固段长度分析 | 第22-23页 |
3.2.3 预应力锚索张拉锁定值的确定 | 第23-24页 |
3.3 基坑数值模型建立 | 第24-26页 |
3.3.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3.3.2 参数的选择 | 第25-26页 |
3.3.3 基坑开挖顺序 | 第26页 |
3.4 锚索截断对基坑稳定性分析 | 第26-34页 |
3.4.1 锚索的轴力变化规律分析 | 第26-30页 |
3.4.2 桩的水平位移分析 | 第30-33页 |
3.4.3 地表沉降分析 | 第33-34页 |
3.5 锚索截断后的处理措施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地铁暗挖区间隧道的施工方法分析 | 第38-60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隧道数值模型建立 | 第38-40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38-39页 |
4.2.2 参数选择 | 第39页 |
4.2.3 隧道的开挖顺序 | 第39-40页 |
4.3 隧道跨度为13.0m的受力及变形规律分析 | 第40-45页 |
4.3.1 初期支护应力变化规律 | 第40-42页 |
4.3.2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 第42-43页 |
4.3.3 水平收敛分析 | 第43-45页 |
4.4 隧道跨度为12.0m的受力及变形规律分析 | 第45-49页 |
4.4.1 初期支护应力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4.4.2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 第46-47页 |
4.4.3 水平收敛分析 | 第47-49页 |
4.5 隧道跨度为9.0m的受力及变形规律分析 | 第49-54页 |
4.5.1 初期支护应力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4.5.2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 第51-52页 |
4.5.3 水平收敛分析 | 第52-54页 |
4.6 隧道跨度为8.0m的受力及变形规律分析 | 第54-58页 |
4.6.1 初期支护应力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4.6.2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 第55-56页 |
4.6.3 水平收敛分析 | 第56-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现场监控量测与数据分析 | 第60-70页 |
5.1 现场监测的目的与原则 | 第60-62页 |
5.1.1 现场监测的目的 | 第60-61页 |
5.1.2 监测网布置原则 | 第61-62页 |
5.2 监控量测的流程 | 第62-63页 |
5.3 现场监测内容 | 第63-64页 |
5.4 现场监测点的布置及监测方案 | 第64-65页 |
5.5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65-68页 |
5.5.1 隧道水平收敛分析 | 第65-66页 |
5.5.2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 第66-67页 |
5.5.3 地表沉降分析 | 第67-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