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综合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农村金融供给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农村金融供给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2.1.1 农村金融 | 第17-18页 |
2.1.2 农村金融供给 | 第18页 |
2.1.3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 第18页 |
2.1.4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 | 第18-19页 |
2.2 农村金融供给理论 | 第19-20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页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9页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分析 | 第21-25页 |
3.1 农村金融需求潜力大 | 第21页 |
3.2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 第21页 |
3.3 农户融资难问题突出 | 第21-22页 |
3.4 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大 | 第22页 |
3.5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 | 第22-23页 |
3.6 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弱化 | 第2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4章 农村金融供给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4.1 农村经济落后发展困难 | 第25页 |
4.2 信息不对称与高交易成本 | 第25-26页 |
4.3 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 | 第26页 |
4.4 非正规金融机构缺少合法地位 | 第26-27页 |
4.5 农村担保机制不健全 | 第27页 |
4.6 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且创新力度不足 | 第27-2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5章 影响农村金融供给的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第29-30页 |
5.1.1 实证模型的设定 | 第29页 |
5.1.2 关于因果关系检验 | 第29-30页 |
5.1.3 数据指标选取 | 第30页 |
5.2 农村金融供给状况与其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检验证实 | 第30-35页 |
5.2.1 实证检验结果 | 第31-33页 |
5.2.2 稳健性检验 | 第33页 |
5.2.3 因果关系检验 | 第33-35页 |
5.3 实证结论 | 第35-37页 |
第6章 完善农村金融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37-41页 |
6.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37页 |
6.1.1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37页 |
6.1.2 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 第37页 |
6.2 创造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 第37-38页 |
6.2.1 明确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 | 第37页 |
6.2.2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 第37-38页 |
6.2.3 加快对传统型和新型金融机构相结合 | 第38页 |
6.3 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 第38-39页 |
6.3.1 以法规和政策保护并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 | 第38页 |
6.3.2 完善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相关制度安排 | 第38-39页 |
6.3.3 促进非正规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 | 第39页 |
6.4 加快财政支农政策转型 | 第39页 |
6.5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 第39-40页 |
6.6 促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第40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作者简历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