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己未特科与清初士人心态变迁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4-20页 |
第一章 清初士人的生存状态 | 第20-47页 |
第一节 清初汉族官员的生存状态 | 第20-28页 |
一、朝中重臣:伴君如伴虎 | 第21-25页 |
二、科道官员和外官:难进易退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清初普通士子的生存状态 | 第28-47页 |
一、科场案 | 第28-38页 |
二、奏销案 | 第38-42页 |
三、明史案 | 第42-47页 |
第二章 己未特科与康熙的国家治理蓝图 | 第47-70页 |
第一节 特科之前康熙图志之探索 | 第47-52页 |
一、更法制 | 第47-49页 |
二、蠲钱粮 | 第49-50页 |
三、省诉讼 | 第50-51页 |
四、清吏治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康熙治国理念之形成 | 第52-64页 |
一、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可持久 | 第53-56页 |
二、长吏贤,清本源 | 第56-57页 |
三、厚风俗,正人心 | 第57-59页 |
四、君臣一德,内外一心 | 第59-64页 |
第三节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己未特科 | 第64-70页 |
一、广选举,抡人才 | 第65-67页 |
二、修《明史》,明学术 | 第67-70页 |
第三章 己未特科与朝野和解的达成 | 第70-107页 |
第一节 顺治康熙朝之朝野暌隔 | 第70-78页 |
一、生逢乱世,耕读隐居 | 第70-75页 |
二、弃绝科举,讲学证道 | 第75-78页 |
第二节 己未特科举行始末 | 第78-94页 |
一、下诏考试 | 第78-81页 |
二、征士题名 | 第81-91页 |
三、录用与授官情况 | 第91-94页 |
第三节 己未特科与《明史》纂修 | 第94-107页 |
一、官方修史情况 | 第94-97页 |
二、私家修史情况 | 第97-99页 |
三、明史敏感问题 | 第99-107页 |
第四章 己未征士的不同类型与心态演变 | 第107-145页 |
第一节 己未特科征士类型与心态 | 第107-120页 |
一、欢欣雀跃型 | 第108-109页 |
二、抗拒不从型 | 第109-111页 |
三、患得患失型 | 第111-112页 |
四、始拒后从型 | 第112-113页 |
五、进退皆道型 | 第113-115页 |
六、先从后辞型 | 第115-118页 |
七、失意不得志型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从朱彝尊看清初士人的角色转换 | 第120-137页 |
一、布衣甘蹈湖海斌,饥来乞食行负薪 | 第122-124页 |
二、况今生涯羁旅中,时危得不悲途穷 | 第124-127页 |
三、文章千古事,社稷一绒衣 | 第127-130页 |
四、千秋论述作,出处本同科 | 第130-132页 |
五、落拓江湖,料封侯、白头无分 | 第132-134页 |
六、以布衣通籍,洵异数矣 | 第134-137页 |
第三节 从顾炎武看清初遗民的学者关怀 | 第137-145页 |
一、顾炎武对征召之坚拒 | 第137-138页 |
二、顾炎武对出仕友人之宽容 | 第138-140页 |
三、顾炎武对《明史》纂修之关注 | 第140-145页 |
结语 | 第145-148页 |
附录 | 第148-29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95-30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3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