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唐(618~907年)论文

唐代幽营地域的族群与政治--以唐与奚、契丹的互动为中心

论文创新点第5-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绪论第15-34页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思路第15-21页
    二、学术史回顾第21-29页
    三、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四、内容与结构第31-34页
第一章 地方大族与唐代营州地域社会——以昌黎孙氏家族墓志为中心第34-69页
    第一节 辽宁朝阳孙氏家族墓的发现与整理第34-44页
    第二节 昌黎孙氏的籍贯、行辈与仕历第44-53页
    第三节 昌黎孙氏与契丹孙氏第53-61页
    第四节 汉官参治与唐代幽营地区内附羁縻州的权力演变第61-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二章 可突于之乱研究——兼论开天之际唐代东北边政的变化第69-103页
    第一节 契丹衙官与可突于的权力来源第70-81页
    第二节 可突于叛唐原因新探第81-86页
    第三节 可突于与唐的争战——以《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为中心第86-97页
    第四节 东北亚局势的演变与可突于之乱的结束第97-99页
    第五节 开天之际东北边政的转型第99-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三章 归义都督府的兴废与唐代奚人的分化第103-124页
    第一节 李祎北伐与归义都督府的设立第105-110页
    第二节 归义王·归诚王——李诗降唐与奚人分裂第110-114页
    第三节 安史之乱前后两支奚人的动向第114-118页
    第四节 归义都督府遗民与李宝臣集团第118-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四章 唐后期营州的移徙与东北防线的后撤第124-158页
    第一节 “唐营州”与“辽营州”——从《辽史·地理志》“营州”条的误植说起第125-129页
    第二节 唐末营、平二州的沦陷第129-136页
    第三节 安史之乱对唐代边防体系的冲击第136-140页
    第四节 安史之乱后营州故地的归属第140-150页
    第五节 被宋人“遗忘”的营州第150-152页
    本章小结第152-154页
    附考:《杨涛墓志》再探——兼论安史之乱后期营州民众的正统观第154-158页
附论 唐五代的王爵体系与契丹辽朝王爵制度的渊源第158-183页
    第一节 唐代王爵的二元体系第159-165页
    第二节 唐末五代王爵体系的分层第165-174页
    第三节 契丹辽朝的王爵制度第174-181页
    本章小结第181-183页
结语第183-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9页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第199-200页
后记第200-202页
附图第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康熙己未特科与清初士人心态变迁
下一篇:基于核酸表面标记和微流控芯片平台的细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