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0-17页 |
一、论题来源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的定位及以信义义务规制的必要性 | 第17-28页 |
第一节 董事会在公司的地位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目标公司董事在收购环节中的定位 | 第18-22页 |
一、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董事的角色 | 第18-21页 |
二、从两种典型的收购模式中探讨目标公司董事的功能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董事义务履行对象分析 | 第22-26页 |
一、董事与公司的关系 | 第22-25页 |
二、董事与股东的关系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确立信义义务以规制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一、确立信义义务可以减少代理费用 | 第26-27页 |
二、确立信义义务是传统董事义务向收购环节的延伸 | 第27页 |
三、明确信义义务对促进董事权利义务的均衡意义重大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董事信义义务阐述 | 第28-37页 |
第一节 董事信义义务的内涵 | 第28-30页 |
一、忠实义务 | 第28-29页 |
二、注意义务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境外对于目标公司董事信义义务判断标准的规定 | 第30-37页 |
一、英国关于忠实义务的判断标准 | 第30-32页 |
二、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 第32-37页 |
第三章 我国关于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信义义务的立法概况及评判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我国法律对目标公司董事义务的规定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我国董事义务的现有内容 | 第39-46页 |
一、董事忠实义务 | 第39-40页 |
二、董事勤勉义务 | 第40-41页 |
三、对收购相关立法的反思 | 第41-44页 |
四、现行立法欠缺所导致的现实问题——以“万科控制权争夺大战”为例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信义义务客观标准之建议 | 第46-58页 |
第一节 以不当得利为中心的忠实义务评判准则 | 第46-51页 |
一、英国忠实义务评判标准之分析 | 第47-49页 |
二、不当得利的具体判断 | 第49-51页 |
第二节 以职权为中心的注意义务评判准则 | 第51-58页 |
一、采用侵权责任过失标准的不足 | 第52-53页 |
二、以职权为中心的注意义务评判准则之构建 | 第53-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